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二十七 坐朝问道

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二十七 坐朝问道

作者: 俭是宝 | 来源:发表于2025-07-10 20:45 被阅读0次

坐(zuò),《说文解字》“,止也。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此与畱同意。,古文坐。徂卧切。”接着查“止,下基也。”显然用来训坐的止字,不是说文原意,这里就是停止的意思,不走动,停下来休息,许慎的这个解释也是根据小篆字形,勉强解释的,我们从甲骨文、金文来看,都没有畱的迹象。会意字,我们看甲骨文的坐字,就是一个人跪坐在席子上,很形象。小篆的这个字形,应该是秦系文字演化的结果,睡虎地秦简的也可以看成两人在土上对坐,小篆却发生了讹变,有点像古文丣字,只是用丣解释不通,许慎才生造了畱省的说法,小篆形后来基本不用了,反而是两个人对坐的古文字形得到了发展,成为后来的楷书。我国历史上高凳的流行比较晚,唐朝以前都是跪坐在席子上的坐姿,甲骨文看成象形也是可以的吧!《辞海》第一条“以臀部着物而止息。……”这层含义古今如一,也是千字文这里的文意。


朝(cháo),《说文解字》“,旦也。从倝,舟声。陟遥切。”形声字,本意是早晨的意思。我们看甲骨文可以解释成会意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茻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早晨太阳已经跳出地平线了,而月亮还没完全落下。这是读音zhāo的解释,对于读音cháo说文并没有解释,读音声母变了,韵母没有变,也许古时读音并没有区分。

朝原来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臣子朝见君王,在《春秋左传》中我们可以见到,诸侯之间的国事访问也用朝。最常见的应该是早朝议事,《左传》中我们看到早晨臣子朝见君王用朝字,而傍晚大臣拜见君主用夕字,可能因为早朝最多,所以用议事的时间指代议事活动本身,朝就变成了朝,而把举行议事活动的地方也称为朝,就是朝廷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位字的时候,说文解释“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这里的中廷就是朝廷。《辞海》第四条释文“朝廷。”也是千字文中的意思。

我们看这里的字形演变也挺有意思,甲骨文中是日月并见于草中,到了小篆月不知道怎么讹变为舟了,到了隶书月亮又回来了,楷书和隶书字形基本一致。


问(wèn),《说文解字》“讯也。从口,门声。亡运切。”形声字,接着查“讯,问也。”两个字互训,本意就是询问的意思。询问当然要开口说,我们现在有问题可以打个电话,发个微信问一下,或者在网上搜索,或者干脆问AI都是可以寻找答案的办法。古代没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所以大多数时候碰上问题,要登门拜访这方面的智者询问。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门下有口,见问询之意焉。”从这个角度解析,问字可以说是会意兼声了。

问的字形变化不大,从甲骨文开始就是从门从口,变化最大的应该是简化汉字的门了。文中的意思应该取《辞海》第一条解释“有所不知而询于人以求解答。”这里应该也包含探讨,讨论的意思,不过《辞海》中没有这个选项。查《辞海》发现问也是姓氏,这是极少见的吧!


道(dào),《说文解字》“所行道也。从辵,首声。一达谓之道。徒皓切。”形声字,本意就是指人走的路,而且是大路,完全畅通没有歧路。辵部现在都演变为辶,平常说的走之底,从辵部的大都和行走有关。我们早期金文就在行的中间有个大大的首字,感觉象会意字,强调人脑袋朝向的方向,头朝前方在路上走,本意应该是动词。金文有行有止,所以说文解释“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最后演变为辶,首的字形一开始比较象人头的象形,后来线条变得整齐就抽象了。文中道字的含义应该是方法、办法。查《辞海》比较匹配的词条释文,应该是第二条“法则,规律。”

坐朝问道,就是坐在朝堂上和大臣讨论治理天下的办法。据说早期的朝会都是立朝,因为先秦时期诸侯分治,国土疆域不大,事务不多,短时间就可以商讨完成了,所以大家都站着开朝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疆域扩大,事务繁多,短时间处理不完国事,就改成了坐朝。不过那时还没有椅子,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李商隐诗“可怜夜半虚前席”就是君臣对坐讨论问题的描写,而且大臣都是脱掉鞋子穿袜子跪坐的,剑履上殿是一种特权。秦、汉、唐都是坐朝,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一看大臣都大模大样地坐着,心里不舒服,有一天借口看不清奏折内容,把群臣都召到近前解释奏折。然后叫侍卫悄悄地撤掉了座位,没办法大家只能站着议事了,坐朝又改回立班了。

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时期,还是用坐朝议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二十七 坐朝问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ecn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