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理论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应
什么是“应”?
我们除了对显而易见的显而易见领域由感官要素组成的图景有感知外, 对于显而易见的隐而不见领域非感官要素组成的心智对象、 隐而不见的显而易见领域的感悟, 以及隐而不见的隐而不见领域的“本体“、 ”The One“以及”大真、大善、大美“,亦有躯体层面的“感应”(Somatic Awareness)——这种感应,我们称之为“应” 。
读完老师的概念,还是晕乎乎的,我已经习惯自己这样“似乎知道一点感觉又不知道”的状态。
”应“的特点无色无味,既不依赖感官,又不依赖逻辑演绎,需要在相应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功课和导引”形成。‘应“的形成是激活身体智能、本体觉醒和导引身体时空高阶延伸的基础。
再读,还是晕。那就进入行动,做关于“应”的身体功课。身体功课“应的形成”,有体感之应,情感之应,部位之应,真相之“应”和觉醒之“应”。今天我练习的是体感之应。
1.指尖对准眉心和鼻梁中间区域,体味这个区域的”应”
这个动作反复做了好多遍,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偶尔会感受到这个区域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应。“不理解吗,没关系,做就是了。做的过程中,体味就慢慢地出来了。”如果我把这种练习的感觉讲给朋友听,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就会关心我是不是加入某一种神秘组织,搞的事情都神神叨叨。可是,我无法跟朋友解释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学习,就是觉得好,说不清楚为什么好。有一次,我试图跟他们讲,我所学习的内容叫“人学”,一群人都哈哈大笑。“人学是什么?以我们现在的能力,能够学懂关于人的学问?”“也许我们穷尽很多代人,也无法学懂关于人的学问,可是,总要有人去探索。而且,我喜欢这种探索过程。”怼他们的话是真心话。以“真诚求知“的态度学习是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喜欢各种学习,喜欢各类学问,这是我的生活乐趣之一。
2.十点放松,体味不同部位紧张滞留的“应”;
以前做这个功课时,我很快会睡着。导师说我的方法可能不对。今天躺在垫子上再坐,一年没有做,找不到感觉。前几天请教导师,导师说:“学习地基功课训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也知道那些功课都是所有学习的地基,能够坚持做功课,效果一定好。可是当我给家长们提做这些功课的建议时,大多数家长与孩子都静不下心来,即使练习,会虎头蛇尾,无法真正持续。我困惑于是否时自己对于家长和孩子的解释不到位而导致。导师再次回应我的困惑:“对孩子而言,功课比认知重要;对家长而言,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对待表象,静心,就像健身房训练肌肉一样,这种类比或比喻,有助于家长产生认同感。正是因为静不下来,才需要训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偶尔训练一次,一周坚持一两次,直到坚持一周,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段插曲。“
因为导师的点拨,我知道问题首先出在我身上,总以时间 不够为借口,每年现场学习老老实实地做功课,一回家就丢下功课,靠着吃老本过活一年。这一学年,因为工作变动,自己的生活节奏也被打乱了,重新调整自己,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比较适合自己的循环节奏里。这个暑假,去不了现场学习,那就在家老老实实啃读《人学与教育》手册,老老实实地做功课。再根据自己的计划,围绕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精微诊断与支持、干预进行主题阅读和写作,形成自己的一套看法与做法……做功课时脑子里想得太多,当然无法松弛。我试着用老师说的方法,闭眼,眼睛往下看,截断前面的杂乱,进入当下的状态。这一次,头皮上的紧张滞留,颈部、背部的紧张滞留有明显的感觉。这是不是”应“我无法确定,但是我能确定自己可以靠着身体功课的坚持自我调节身体里滞留的紧张。
3.形色相应,体味触目惊心之“应”;
早上出门,在小区附近走了一个小时。起先是刻意练习,体会“触目惊心”,到后来,无需刻意,身边的事物就自然地显现,突然体悟到那种“见到一朵小花也会怦然心动”的真正含义。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以最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只不过我们行走得太快,基本上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突然又冒出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每天如蝼蚁一般忙忙碌碌,意义何在……
学艺不精,跑题了,赶紧拉回到自己的功课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