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同一时代。他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军事家。
孙武原是齐国田氏家族的后裔。祖父田书伐营有功,齐景公赐姓他为孙氏,食采邑于安乐(今山东惠民县)。孙武因族人谋乱,离开了齐国,流亡到吴国,结识了伍子胥,并经伍子胥的推荐,得以进见吴王阁间。据临沂汉墓出土的《吴问》残篇记载,吴王和孙武曾讨论过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孰先亡,孰固成”的问题,孙武以亩制大小,赋敛轻重论成败,提出赵氏亩大、赋轻,故“晋国归焉”,得到了吴王的赞赏。
孙武以兵书十三篇进呈吴王,被吴王委任为将。他与伍子胥等人一起辅佐吴王,积极图强,与楚争战。从公元前五一二年开始,他们就采取“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扰楚、疲楚方针,组织了三支军队,轮番袭击楚国,“楚于是乎始病”。公元前五O六年,孙武、伍子胥随同吴王,乘楚军疲惫不堪之际,率军大举进攻楚国。
吴军先由水路进军,于豫章(今安徽西部淮河以南一带地区)舍舟准上,越过大别山,在柏举(今湖北麻城)首创楚军,接着乘胜追击,五战五捷,一直攻下楚国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奔郧地(今湖北安陆,一说郧县 ),吴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吴王阖闯死后,太子夫差继位,孙武又协助夫差伐越、攻齐,北上会盟诸侯,与晋国争霸。正如司马迁所说: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不仅在军事实践上很有作为,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我国最古和最有影响的兵书。
今存本《孙子兵法》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约六千多字。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除上述十三篇之外,还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战略和战术等问题,都有系统的、精辟的论述。如战争,孙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必须认真研究战争,要随时准备对付敌人的进攻。发动战争则必须慎之又慎。他还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 五项基 本要素,即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的德才)、法(部队的组织、号令、各级人员职责及管 理等)。这五项之中,他特别强调的是道。
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武把政治列为取决战争胜负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他在军事思想上一个很大的贡献。在战略战术上,孙武认为战略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摸清敌方虚实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力量随时修正作战计划,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作战方针上孙武立足于“兵贵胜,不贵久”。为此,他把“伐兵”列在“攻城之上”,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他主张在野外主动、灵活、出奇制胜地消灭敌人力量。孙武在治军上也有很多论述,他主张将帅应该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军中必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恩威、刑赏同时并用。
《孙子兵法》对于军事领域中的许多基本矛盾,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等等,一般都能从矛盾的两个侧面加以论证,懂得了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人为力量可以使矛盾转化。说明孙武已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孙子兵法》也有它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掠乡分众,廓地分利”等等。这些思想既反映了作者的英雄史观,也暴露了剥削阶级的贪残本质。再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等观点,显然也是形而上学的。《孙子兵法》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的军事著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很显著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