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文章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史宁中教授说是“三个用”,哪“三个用”呢?分别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故事汇”之双月刊《数学故事 汇聚精彩》最近一期【作品选登】栏目刊载了一篇文章,名为《疫苗接种中的数学故事》,就较好地体现了小作者的数学核心素养。
其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疫苗接种“是今年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疫苗接种”;我们张开耳朵,听到的是“接种疫苗”。多数人也只是就其字面意义将之当做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件事情来理解和对待,但是,本文的小作者—金小仙林湖二年级7班的梁语贺却能看到疫苗接种过程中的数学,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来,根据接种疫苗所经过的流程以及每个流程所花的时间,梁语贺认为每人每次完成疫苗接种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需要半天时间!这也正是在占有上述信息后的正常的、直接的反应。
但是,梁语贺没有停留于定性的描述和感受,而是又进一步用计算的方法对初步的猜测进行验证。通过计算,她发现每人次接种只需要38分30秒,从而厘清了之前“以为要花很长时间,甚至是半天才能完成疫苗接种”的错误认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其间彰显的正是梁语贺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其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在得知疫苗要打两针之后,妈妈问梁语贺,下次接种疫苗的时间是几月几号。梁语贺自有办法,她的办法就是根据年、月、日的知识,往后分段计算。
也曾见过一个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选择向日历求助。
那也能够解决上述“第二针几月几日接种”的问题,但是,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就显得逊色很多。
在月历表上逐日数一数,只需要能够正确数数的能力作为基础,要求不高,数学的应用也少。但是,如果是像梁语贺这样去分段计算,则不仅有连减,还有大小月的区分以及大小月各多少天的应用,因此,对思维的要求更高,锻炼的价值也更大。
其三: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当梁语贺想出这种方法后,自觉很是高兴,但是,妈妈又当头一盆冷水浇下来,给梁语贺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分类思考、逐个解答,最终发现和总结成在哪天之前,下针疫苗的接种就在紧随其后的这个月里;在哪天之后,下针疫苗的接种又该隔了一个月再来。以此用数学的语言来对这个疫苗接种中会遇到的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表达。
“疫苗接种”是一个公共事件,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是有数学眼光的体现;
当问题提出以后,怎么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的是能否数学的思维。就“推算下针疫苗何时接种”为例,就有不同选择。并且不同选择也对应不同思维。梁语贺体现的是什么思维?我们都已经看到也感受到。
分析问题,也解决了问题,究竟全面不全面,有没有遗漏呢?还需要再做检验和推敲。然后,再表达出来。怎么表达?需用数学分类列举的语言。
只是疫苗接种,梁语贺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素养?这是一种数学的核心素养。
期待有更多孩子能有如此的观察、如此的思考和如此的表达,也拜托能有更多的老师能像剖析梁语贺的文章一样来观察每一个,发现每一个,闪亮每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