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欣赏了新生代指挥家孙一凡和小提琴演奏家朱利安·拉赫林带来的“孙一凡的东欧狂想”音乐会。正如音乐会主题而言,我们听到了四位东欧作曲家不同风格的创作,而孙一凡将这些曲目集中在一场演出中,是很有挑战尝试,勇气可嘉,也让观众们非常期待他的精彩表现。
音乐会在的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中拉开序幕。作曲家的这套“匈牙利狂想曲”原来是19首钢琴独奏,其中有六首改编成了管弦乐作品。第二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特别动画片《汤姆与杰瑞》中被杰瑞恶搞的汤姆演奏这首曲子时出尽洋相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今晚孙一凡带给我们的演奏版本虽然不像动画片里那么搞怪,但是富有变化的音乐色彩和俏皮的节奏把控依然让观众感受到了热情,活力和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语汇。
接着听到的是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这位“第二维也纳乐派”三杰之一的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可惜作曲家在完成这部作品不久后也离开人间,没能看到作品的首演。副标题“纪念一位天使”向人们讲述了音乐背后的故事。贝尔格与马勒的女儿玛侬·格罗皮乌斯是忘年交。当得知花季少女十八岁就香消玉殒的噩耗后,贝格尔用三个月完成了这部作品献给玛侬。作品共两个乐章描绘受尽病魔摧残的少女在死亡中获得解脱。《小提琴协奏曲》是音列矩阵中的天使之殇,12音技法的作品很少有悦耳的动人效果,不过贝尔格用自毁的姿态凿开了裂缝,让晚期浪漫主义的血色残阳倾泻在无调性的冰原上。悼亡诗篇编织进严密的音列结构:核心四音列B-A-C-H不仅是巴赫姓氏的音名密码,更暗合“悲怆”的含义。小提琴独奏声部在首乐章第31小节突然迸发的G弦悲鸣正是少女生命定格在十八岁的残酷隐喻。这个充满数学美感的节点将黄金分割律变成了祭坛上的白玫瑰。拉赫林演奏让十二音技法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抒情潜能。弓弦的相互撕扯如同天使折翼时纷飞的羽毛……当最后一个音消失在空中是让我想到了贝尔格在总谱边缘的标注:“此处要有眼泪的温度”。接着小提琴家为大家返场了一首巴赫无伴奏,平衡一下起伏的情绪。
音乐会下半场的两首曲目也比较难得听到,柯达伊和雅纳切克是两位20世纪东欧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前者的《剧院序曲》和后者的管弦乐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很少在音乐会上演。《剧院序曲》是柯达伊对管弦乐配器和对主题材料把控得炉火纯青的作品。带着鲜明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色,作为一个讲述匈牙利轻骑兵奇幻故事的歌剧开场音乐,作品中有着质朴的民间旋律,和丰富的戏剧性。雅纳切克的《塔拉斯·布尔巴》取材于俄国大文豪果戈里的长篇小说。剧情中有战争的故事非常血腥。音乐中有大量激烈的音响效果。
今晚的音乐会我们是指挥,演奏家,还是乐团表现的都非常出色。四首曲目给到观众四种不一样的感受。能在一场音乐会中有如此丰富的听觉体验实属难得。孙一凡“东欧狂想”的主题的确带着年轻音乐家对于音乐独特的理解,期待新生代音乐家们续写更多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