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世的智慧

作者: 天涯侠仙_3209 | 来源:发表于2021-10-26 21:46 被阅读0次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的风格,用他自己写的诗话来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袁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他的潇洒绝非表面风流,而是他的内在性灵的自然流露。性者个性,灵者灵气,他实在是个极有个性极有灵气的人。

     

适应世俗生活

我每次读袁中郎全集,都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明末知识分子学佛参禅成风,中郎是不以为然的。他“自知魔重”,“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舍不得人生如许乐趣,绝不肯出世。况且人只要生命犹存,真正出世是不可能的。佛祖和达摩舍太子位出家,中郎认为是没有参透生死之理的表现。他批评道:“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似亦不圆之甚矣。”人活世上,如空中鸟迹,去留两可,无须拘泥区区行藏的所在。若说出家是为了离生死,你总还带着这个血肉之躯,仍是跳不出生死之网。若说已经看破生死,那就不必出家,在网中即可作自由跳跃。死是每种人生哲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训”,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不死是不可能的。

      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他曾患呕血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家里藏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日提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血,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这么一想,就宽心了。

        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袁中郎的生死观。

相关文章

  • 适世的智慧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的风格,用他自己写的诗话来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

  • 适俗世

    酸甜苦辣常多 繁杂小事俱伴 俗世无常竟此般, 寒心何人叹? 世故圆滑黯淡 追功攀名不减 违心不甘愁亦缠, 初心何处见?

  • 语世何如适

    尘世烦躁,须修其心。入世,必将面临世俗的种种欲望,历经尘世的凡凡种种,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那只是生而为人,入而进世...

  • 做人的智慧:忍让适低头

    人性是固执的,做到低头也是困难的。 如果不懂得在现实面前适时的低头,人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懂得适时的低头,是一...

  • 2020-05-07 复利效应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复利效应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被人称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可分为投资智慧篇、思维方式...

  • 普世智慧

    普世智慧其实是我们为人处世过程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原则道理。 它本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脑子中,来指导我...

  • 普世智慧

    求学之道无坦途,问艺之路无捷径。 普世的智慧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查理的普世智慧让他在生活、学习、投资上都成为了赢家...

  • 普世智慧

    阶段的分析 与学习能力相关的能力 (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会手把手教的技能 第二个阶段: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 普世智慧

    查理芒格说,没有人能够用一门学科的内容去解决所有的问题。用一个支点是无法撼动地球的,只有融合多学科思维才能拥有普世...

  • 普世智慧

    心里学、数学和微观经济学构成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础。 生活的铁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够取得比其他80%的人优秀的成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适世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oy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