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以贯之《卫灵公》(八)

一以贯之《卫灵公》(八)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2-08 08:52 被阅读0次

一以贯之《卫灵公》(八)

——《论语·卫灵公篇》总结梳理之八

[if !supportLists]第十三、[endif]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这五章,好像是附在第十二章之后的一个小插曲,从五个方面举例阐述第十二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一贯之道”,然后,第十八章又回到原来那个“一以贯之”之上。

第十八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白话】孔子说:“君子要以义为本,行事要合乎礼,出言要谦逊,用诚实来成其功。这样就是君子啊!”

这一章,又回到“一以贯之”的主题之上,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四条行为准则。君子以道义作为修身的本质,并以礼制作为载体来行事,言语要谦逊地表达,通过诚信来圆满地完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描绘了君子的形状。“义者,宜也。”义是本质,是内在的,只有自发地追究,在本质上用功,后面的礼、逊、信才可能表现出来。这里,孔子所言之“义”,是以大人天道天命为出发点,是君子应该远慕高举之学,即“一贯之道”。

从篇章整体脉络来看,以下自第十九至二十四章这几章,又是具体的举证,来对十八章的“义、礼、逊、信”进行阐述。

第十九章: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白话】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无能,不忧虑人家不了解自己。”

此章,孔子又一次强调自强的重要性,类似的话,《论语》中有多处。孔子会怕别人不知道么,其实是不怕的。因为“知我者其天乎”“人不知而不愠”,别人虽然没办法理解,但夫子依然会履行自己的责任使命,替天行道,知其不可为之。这样做出去以后,别人可以多少感受到一些,了解一些;否则,千百年以后,我们如何能学到这些圣贤之道?就像君子以礼行之,并不把它当作是值得夸耀的事,而是自然去做,应该去做,着力的是内在的成就。

“君子病无能焉”,好像孔子在对面亲自对我们讲,前提是我要做君子;其次,做到的这个人是老师是孔子,是孔子自道,我只怕自己的学问不够,不怕别人不知道,这个学问就是“一贯之道”。这一章举证“义以为质”。

第二十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白话】孔子说:“君子遗憾于直到去世也没有好的声名让人称道。”

传名于后世,是对于人生的激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应该如此做如是想的。

这一章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可联系起来,“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我都这么老了,还没什么成就呢,我怎么面对后世子孙啊。这里夫子呈现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谦虚,这一章是在举证“孙以出之”。

第二十一章: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孔子说:“君子责求于己,小人责求于人。”

本章与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相近。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人,才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总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自己身上没有过失,其德行自然可以感化他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求”可以理解为责求、追究。凡事都要看自己的内心如何,凡事就是如此的“信”。所以,这一章是在举证“信以成之”。

第二十二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却无所争,和群相聚却不结党。”

“矜而不争”,意思是说与人相处要庄重谦和,处处忍让,不要争强好胜。“群而不党”是说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要合群,不搞小团体,不去拉帮结派。

君子呈现出的是一身正气,不会因私结党。这是举君子的风范气象来对十八章进行补充说明。

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就举荐他,不因为一个人无德就废弃他的善言。”

此章,孔子论述待人处世之道。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别人有一些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本章和下章,一外一内,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验之于外,则善识人。告诉我们,圣人君子是知人善用的,而这来自于他“一以贯之”的境界,这种洞察人心的功夫就在于求诸己的“一贯之道”。

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子贡向孔子请教说:“有这么一个字而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写入了联合囗“伦理宣言”,被誉为“黄金法则”,挂在联合囗总部的三楼大厅。

与人交往,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就要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章朱子《集注》曰“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朱子语类》说“恕正是絜矩之道”“恕是忠之发处”。絜矩之道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有本才有末,需要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前提才行。

从篇章脉络来看,本章是在讲孔子是如何以此境界发心来做事的。与前章相连,一外一内,这里是指验之于内,则需持身而恕行。这也就是夫子的“一贯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以贯之《卫灵公》(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sh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