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小楼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死亡的话题。
关于死亡,我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节点,先从最早的说起——接触“死亡”。
在我初中的时候,奶奶在我生日那天去世了,那一天,心底的恐惧不安和姑姑的哭喊把我吓的喘不过气来。当时家里的房子,是两层,奶奶住在一楼我房间的正下方,所以我也是第一个发现奶奶摔倒引发心肌梗塞的人,那天夜里,奶奶去世了。当时我对死亡的概念还没很具象,知道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害怕和思念各占了一半。因为是穆斯林家族,我们按照当地习俗将“亡人”在家里放三天,之后在“洗净礼”和“埋葬”。也是那三天,我才理解了死亡的意义。
我们将奶奶用白布遮盖放在客厅,等待亲戚朋友的告别。屋里十分的安静,而我就坐在奶奶的旁边,每天能做的就是张望和观察。伸长脖子等待从外地赶回来的舅姥爷,和叔叔,就像爸爸一样,所有的悲伤和压力在见到他们的一瞬间才喷泻而出,我没有见过爸爸哭,那天也没有。但听叔叔说爸爸一直在抽烟,而且一度悲伤的站不起来,大概是有人抽掉了“超人爸爸”的鳞甲,使他的悲伤情绪从内而外的瓦解。但是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安静的样子,像奶奶静静地躺在我身边一样。大概第二天的时候,我看到奶奶的身体有了一点的变化,盖身体的白布微微隆起,又慢慢沉下,就像奶奶以前睡着时的呼吸,我偷偷地跟姑姑说,“我觉得奶奶还活着,她好像在呼吸,你把白布打开吧,奶奶要呼吸不过来了。”现在想想,当时姑姑为什么会听小孩子的胡话,打开了白色的遮布,大概她心中也期待着某个不可能的奇迹吧。
之后,奶奶并没有醒过来,奇迹也根本不可能发生,姑姑给僵硬的奶奶洗了“大净”,不知道触摸到冰冷的奶奶时,她在想什么,只是不久后,唯物主义者的姑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信徒,因为在穆斯林的信仰里,奶奶并没有离开,只是肉体的消失,她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而不是绝对的灭亡。之后的日子,直到现在,姑姑一直觉的奶奶在另外一个世界看着我们,关心着这个家。
我的第二个经历,害怕“死亡”。
初中的经历一度使我害怕救护车的鸣笛声,有时候还会应激性的觉得自己又要失去什么了,但其实危险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大学期间,爸爸也因为家族性遗传心脏病住院了,那时我虽已经20岁,具备了法律上可以签家属决议书的年纪,但却也没经历过什么。因为妈妈当时在国外工作,不能立即赶回来,所以爸爸的手术,医生决定全程采取我的意见。除了一些术前术后的准备和照料,那段时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医生的一句话“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快点选,不能耽误太久。”我不是医学生,对一些名词也完全不熟悉,站在手术里的窗户后面,整个脑子都是懵的。大多数经历过手术的家庭可能也会有我同样的感受,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压在医生的身上,甚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只求医生最后能说一句,“手术很顺利。”
就这样,我决定了爸爸手术的动向和具体实施方案,出来的时候,强忍泪水的我,终于等到了那一句“手术很顺利。”之后,我便过上了一种小心翼翼的生活,生怕爸爸身体再出状况。
记得之前看《女儿们的恋爱》中,高老师说过一句让大家引起共鸣的话,“父母是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墙”,父母在,我们才会觉得肆无忌惮,生活在备受保护的围墙之中,看不到死神的真面目,而一旦没有了父母,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孤独,没有了依靠。像龙应台的《目送》,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和父母的一次次别离,就像随着时间的波动丈量死亡的步伐。正如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所总结的那样,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却总是离别。
我的第三个经历和第四个经历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就是在这个全国恐慌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期,我的身体被查出了疑似的恶性肿瘤。
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化验,医生推翻了之前的假设,去拿化验单的那天,我才知道从家到医院的路其实可以走的很快,可见以前的那么多次来往,都是怀着怎样的沉重心情。但也是这次的惊吓,甚至可以说是机会,让我对人生有个新的定义。我是一个典型争强好胜的人,总是会带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都想要尽自己努力最到最好。最近一年多的日子里,一直都未曾放弃地去奋力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突破安逸圈,而忽略了很多身边的美好和享受。当我真正去面临死亡裁决的时候,才后悔人生并不尽兴,从不写“To do list”的我,忽然觉得留下的遗憾很多。当自以为内心坚强的我遇到“死亡通告”的时候,最开始是埋怨上天的不公,然后变为害怕和闪躲,最后在亲人的支撑下坦然的去面对,积极治疗。这是我擦肩而过的死亡警示,但现在这个时期死亡就在你我身边,以一个个数字替代一个个故事。
截止到今天,我们能看到因新型冠状病毒而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家家的故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情。以前,我们以为自己会不同,是独一无二和无可取代的。现在,我们知道自己如此渺小,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中,都是可以被取代的。即使是人生的陨落,也只是一个数字,甚至还无法成为一个数字。
死亡,虽可怕,不近人情,但伊斯兰教义中言明,死亡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是连通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虽然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们仍可以用“死亡”来警醒自己,以此为戒,将它作为一个契机和分水岭,思考一下怎样的选择才能不枉此生,镇定地面对未来的灾难和恐惧,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法。
阳光总会来的,不必忧心,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更好地以“死亡”为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