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读《论语》分享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导读:道德行为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唯一的好处就是使人道德。而小人困厄时,无恶不作如同洪水泛滥,没有方向。
感悟:君子却能安守困顿,不坠青云之志,此时,精神的光芒给到一个道德的人最好的盛宴,最美的服饰外在,最宽阔的天地,卡不住他的内在的自由,反而升华和坚定了精神境界。
今天听丽红老师了讲孩子的精神生活。为什么孩子要有精神世界呢?一个人得到和拥有多少外在的不重要,不太会不影响人生前行,而精神世界可以影响孩子从鸡毛蒜皮、辛苦、不容易中去看见和觉察好的感受,可以帮助他在外在发生困厄时度过难过,不会倒下。
生活中,精神世界来自于美丽,鲜花,艺术,也来自于环境中父母对待家长里短的态度,来自父母对意外困苦的面对,无论来自哪里,我们在“事件”之上表达呈现的无形,孩子经历过就有感受,感受是精神之体,感受过就看得见一个无形的、但是对人生有关键作用的精神世界,就能自己创造和拥有它。
不以利益和获得作为选择的评价标准,反而会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自己出发是最原始的动力,是初心,是在自己的中心,是“君子”的定位,君子又以天下为担当的。
所以,从日常言行中去觉察精神层面的能量,感受最原始的自爱,培养自己和孩子的精神世界,内在有一个世界,把事放下来,也能处在清静中,守“得了穷”,抱持其中,就是不穷,就是精神之妙用。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导读:孔门所讲的学问不是知识,强调学问是做人做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问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知识,而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人生经验,“交万个友”,各色人等都接触了,学问就差不多了。由学问中再超脱,升华,到达本源自性,人性的本源,明心见性。
佛家叫佛,道家叫道,儒家叫仁,都是那个一,体现的都是人性的善恶。
感悟:不要在头脑中学。教孩子先做人,就是有感受,就得生活中去学,跟人学,做一个心性通透的人。再学知识,文章,他也是贯通的,有温度的,用应用的意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