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曹雪芹这个作者对于“礼”,其实有很大的批判,他觉得不管是生日宴会、婚礼或者是丧礼,都扭曲成一个伪装的礼法。如果没有心情上真正的澄净,其实意义不大。
2.“恨苦居丧”,就是很痛恨说父亲怎么死了,害我们在这边每天这么难堪,其实他们一点都不觉得这是应该要尽的一个孝道。
3.所以,贾珍、贾蓉大概是《红楼梦》里面人性的对比性特别强的人物,他们人前做出来的样子,跟人后的样子完全不同。《红楼梦》一直相信这种无情的人,在情感上不真实的人,接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因为他没有对人性的尊重,处处都只是表演给别人看。
4.《红楼梦》的编织特别精彩,好几条线同时进行,才构成纺织的能力,比较不好的小说常常是单线的。
5.这是《红楼梦》里面非常小的细节,可是很多细心的读者可能也感觉到,《红楼梦》越读下去,最好看的部分就是细节。因为细节里面才有人,才有人的关系。
6.所以《红楼梦》里面特别用祭奠这个事情是说,某一个人的肉体已经走了,可是我还记得,我愿意祭奠,那么这个祭奠是你心里面的一个情的延续,而不是我们讲的礼教。
7.有时候我们因为关心一个人,爱一个人,会有一种牵肠挂肚。牵肠挂肚就很难判断到底你的行为对对方是好还是不好。这时候就会彷徨跟游移。
8.黛玉在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女子可欣、可羡、可悲、可叹,她要跟宝玉分享,说历史上有一些人是真正活出自己的。当然她也有一种暗示说,如果我的生命苟延残喘,然后在人世间做这么多的妥协,其实是不值得活的。她要效法历史上的某一种生命的自觉,去走向宁为玉碎的毁灭之路。
9.所以我一直提到说,有没有可能第六十四回是黛玉走向死亡的第一次暗示?因为这里面有她自己生命的某一种抉择。而这个抉择其实是蛮清楚的,就是表现出她宁为玉碎的那一面。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以及红拂,这五个在历史上活出自己个性的女子,其实变成了她走向死亡的一个最重要的暗示。这一天她用莲藕、瓜、香去祭奠五个古代的女子,其实也是在祭奠她自己。
10.曹雪芹最关心的也就是生命的两难,我所说的生命的两难是,一种妥协和坚持之间的两难。
11.生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苟活,一种是宁为玉碎的死亡。如果宁为玉碎是黛玉的选择的话,她会嘲笑历史上为了现实的权力或者财富而去苟延残喘的人。
12.我们常常误认为绿珠是对抗孙秀的抢夺而为了石崇去自杀,我觉得黛玉的诗里面有女性更大的自觉,绿珠的完成是她自我生命的完成,她不见得一定为哪一个人。昭君并不见得是从汉元帝奔向呼韩邪单于,虞姬并不见得从项羽奔向某一个人,西施未必是从勾践奔向夫差,这些可能还是男性的主流意识里面想要安排的东西,觉得女性必须依附一个男性。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女性她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那个自觉。她自己的选择,她走向生命的某一种完成形态,未必是依附在男性身上的。
13.如果生命里面有一个知音或者知已,那个靠近的生命,不可能在观念上差别这么大。可是宝钗在这里跟宝玉、黛玉是决然不同,宝钗选择现世里的成功,黛玉是选择生命到最后的自我完成。
14.《史记》这一本书,我一直觉得其实是我们文化里影响最大的,因为《史记》创造了好几个自我完成的生命,像荆轲、楚霸王、卓文君,还有《刺客列传》里面的这一类人,非常值得注意。如果你读《史记》,读完《项羽本纪》再读《高祖本纪》,你就会发现,天啊!司马迁太厉害了,因为司马迁就是要让你知道,得到政权的人是可以把亲生儿女推下车的那个人;而那个失去江山的人,反而是有情有义的人。《史记》这种精神如果一直存在,这个文化不会腐败,因为它会永远对现世里成功的人有指责、有批判;相反的,对于能自我完成,即使在现世里失败的人,也会有很大的赞美。
15.可是我们知道,只有一个东西是无法掌控的,就是欲望。
16.现在大概年轻人因为没有这么多禁忌,所以读《红楼梦》会不是那么容易懂,觉得干吗那么麻烦,直接讲就好了,可是过去因为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面,这些东西是要避人耳目的。
17.最好的文学对生命的态度,其实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因为生命本身太复杂、太丰富了,人性本身也太丰富了,因此任何定性的东西,都很难把人生完全地框架在里面。相反,当他用了一个流动的写法时,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层出不穷的、活泼的东西开始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