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作品必定与个人经历所塑造的世界观紧密相连。我和我爸说:我看不懂他在写什么。他说:正常。看不懂是真的,但是感悟也是可以有的。我不需要细致地品读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令人不适的阴郁。
主角都被黑暗缠身,从出生起就注定了没落的命运和凄凉的晚景,注定了在一生中数不尽的悲剧。《百年孤独》中对死亡的描写云淡风轻,好像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这样从世上消失了——好像也确实是这样。我在另一本书中也曾看到过对于死亡的“草率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但是迟子建的笔下,人物的生死让人感觉的是生命的轮回和坚韧,虽然略带悲情,深层次我感受到的是昂扬向上的不屈,马尔克斯笔下的离别如此突然,离别之前的故事如此荒唐,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离别时给人的感觉是如此黯淡,真实的人生底色大都是悲凉。
我隐约感觉到,《百年孤独》带有的阴郁似乎是某种对人性深处的恐惧的表达,清醒者的痛苦是艺术之根,也或许只有黑暗和阴郁才能触碰在光明的假象中遥不可及的真实,它的力量极具穿透性,也极具毁灭性,能拷问灵魂,也能摧毁脆弱的亡灵,能让人看清世界,也能把所有的希望连同美丽的信念一同吞噬。
作为一个对于传统文化略知一二的人,如此悲观的色彩与我所向往的世界观有所矛盾,但我并不反对它。其实我是清楚的,真正接近真实的就是黑暗,唯一不会欺骗的就是失去时的阴风惨惨,每一个主人公的情感经历都是如此荒唐,他们很多人的心就像小说的名字,孤独,带有与生俱来的冷漠,爱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过眼云烟,反正最后不都是破碎,反正最终都是分道扬镳,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但像极了过客,没有丝毫的温情。
即使这本书赢得了无数的好评,我仍然不认同其中表现的阴暗,用最平实的语言描写最能撕裂灵魂的伤痛。我不喜欢。
我看书的代入感非常强烈,一不小心就会深陷书中的故事难以自拔。一页一页地翻过,一次一次的难过,我不知道在难过什么,可能是青年心中对失去芳华的稚嫩的惋惜,好像有些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莫名地感到恐惧。好在有一颗小太阳陪着我,她在生命中的出现就是对我所见所闻许许多多不如意,许许多多的阴暗最有力的反驳——并非否认那些不幸的存在,而是告诉我,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不幸,包括在我们自己,但是,总是有人的出现让你再次重拾信心,再次相信未来可期。
《百年孤独》整本书我是绷着神经读下来的。我对这阴郁的氛围不太喜欢,但是,我知道这样阴郁的氛围能够直达人性深处,获得非凡的价值。同时,我也知道,我的生活,不应该带有那样的阴郁色彩,有人间值得,值得我好好地来一趟人间,好好地守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