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1、2章读后感
这几天,精读了《精力管理》一书的第1、2章,本书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其核心思想:时间管理已不再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一天中有多少小时是固定的,但我们所能调动的精力却不是这样。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基础。因为精力是动态的,主观的,时间是客观的,我们能熟练应用时间这个工具,来进行自我实现。
现实中,当要求超过我们的能力时,我们开始做出了貌似权宜的选择,实质是逃避;或者为了应付焦虑,总是感觉对时间如饥似渴,想当然地认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尽可能地把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有效地安排时间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处理任何一件事情。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们筋疲力尽回到家,不想干任何事,甚至与家人说不上一句话,更谈不上互动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第一原则是因为精力的来源即资源—由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组成。人是复杂的能量系统,全方位投入不是单方面的。在我们身体中积蓄的这四种能量即4种动力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存在,却又可以有力地影响其他的动力。为了表现出最佳状态,我们必须巧妙管理这些相互联系的精力资源。无论减少这个组合的哪个方面,充分激发我们天赋和技巧的能力都会降低,就像一个气缸发动不起来发动机就会熄火一样。这与道家里的平衡一致。细致的来说,身体上的精力储量按数量来衡量(从低到高),情感上的精力储量按质量来衡量(从消极到积极)。这些是我们最基本的精力资源,精力越是消极、让人不快,就越不能让我们有好的表现;精力越是积极、令人愉快,它的效率也就越高。全方位投入和最大限度的效能只有在“高而积极”的象限中才有可能。这让我联想到生命能量的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原则是因为精力的储量会随着过度使用和不充分使用而下降,这可让我耳目一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损耗精力的状况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即不断深化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承受力,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来减缓体能和智能的下降。我们中的许多人把生活看成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情感与精神方面沉淀不够,而在身体方面营养过剩。最终会在平庸中耗干生命。我们必须学会把生活看成是一段段的短跑,始终保持着最后冲刺的激情。这又让我想起日本一位马拉松冠军,媒体采访他,询问获得冠军的经验,他回答:自己会给每一段距离设定一目标,这个目标到达了,他就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累积,让他在“高而积极”的象限中积聚了很大的能量。
第三个原则:我们必须让自己超越通常的限度,压力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敌人。我们要跳出“舒适区”,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体验。就比如一次运动训练结束,因为肌肉纤维出现极小的撕裂,会累得什么都干不了,但是给肌肉24~48小时的恢复时间,它会变得更强壮并能更好地经受下一次训练。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一句话叫越挫越勇,其实就是生命的承受力随着压力的增大会越来越强。
第四个原则:积极的精力仪式—用于管理精力的非常具体的惯例,我们是习惯型的生物。因为我们多数事儿都是潜意识活动。意志和纪律需要你迫使自己行事,只能说坚持,但能坚持多久,可想而知,因为坚持与痛苦、纠结并行。与此不同的是,仪式是吸引我们去持续,那是一种享受。它的力量在于,它确保我们在不是绝对必要的地方,耗费尽可能少的有意识的精力,从而能以创造的、充实的方式战略性地集中现有的精力。这一处提到的是减少精力损耗。比如你吃得很健康,可能是因为你已经就你买的食物和你在饭店愿意点什么形成了习惯;如果你身体健康,可能是因为你定期定时锻炼;如果你做销售工作很成功,可能是因为你习惯了对打电话有思想准备,以及在遭到回绝的时候自我激励以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创造积极的仪式是我们已经发现的为全方位投入而有效管理精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但要想全方位投入,我们必须在体能上精力充沛,在感情上相互联系,在思想上集中,在精神上和超越我们眼前私利的目的保持一致。概括之,突破格局,活在当下。
书中画龙点睛一句话:我们生活的最终衡量标准不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待了多长时间,而是我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投入了多大的精力。但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书中采用了三部曲,称之为目的-现实-行动
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内心目标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花在对付眼前的危机、实现他人的期望上的时间要很多,最终迷失自我。
其次,面对现实.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以乐观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拒绝相信我们所做的选择对投入精力的数量、质量、力度和集中程度有重要的影响,没有客观地分析局势。
第三步,行动。建立仪式要求确定非常明确的行为并且在非常明确的时间执行它们—在不易改变的价值观的驱动下。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那样:“习惯成自然。”
总之,这两章讲了精力的来源及怎么全方位地投入精力的方法。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