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至今仍未命名,或者说还不想敲定一个正式的书名。
这绝非是作者的疏懒,更不是有意故弄玄虚。只因为曾有文友诚恳地说道,一个太过出色的书名,极有可能会不经意间泄露书作的核心创意。倘若写作的进程缓慢,还没来得及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名却被他人抢先一步采用,那无疑将是一场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番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于是便造就了如今这般无名的状态。不过,细想之下,《这本书》这个暂定的称呼,又何尝不能成为最终的书名呢?谁又能斩钉截铁地否定呢?
倘若把《这本书》想象成一个即将降临世间的孩子,那么此刻,它尚处于孕育的最初始阶段,甚至连胚胎的雏形都还未完全形成。那些满心期待的父母,总会兴致勃勃地预设孩子的性别。若是个活泼的小男孩,他们会在心里反复思量,叫“俊宇”是不是能展现其英姿飒爽?叫“睿轩”是不是能凸显其聪慧过人?而要是个可爱的小千金,他们又会纠结,“诗涵”能否尽显其温婉典雅?“雅琪”能否体现其灵秀婉约?有时候,连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会加入这场充满爱意的取名大讨论。他们会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突然灵感迸发,兴奋地从床上坐起,匆匆将想到的名字记录在泛黄的笔记本上。或者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迫不及待地与老伴分享,哪怕被嗔怪两句想法不够新颖,心中却依旧满是欢喜与期待。
对于我这个作者而言,《这本书》虽说在某种程度上如同一个即将诞生的孩子,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对它寄予的厚望,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枕头”。或许有人会疑惑,这“枕头”究竟何意?其实,陈忠实先生早已对此有过详尽且深刻的阐述,在此我便不再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渴望这本书能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给予读者心灵的慰藉与安抚;能在他们疲惫时,成为依靠的港湾;能在他们迷茫时,化作指引方向的明灯。
并非是我大言不惭,毫不谦虚,而是在内心深处,的确一直怀揣着一个炽热的作家梦。对于《这本书》的未来,我更是充满了无尽的幻想与憧憬。我曾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痴痴地畅想它能够荣获像柳青文学奖那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奖项;能够登上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接受文学界的崇高赞誉;甚至,在那最为遥远而又美好的梦境中,它能够突破国界的限制,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般至高无上的殊荣。尽管我深知,这些或许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奢望。但梦想的力量不正在于此吗?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在孤独的创作之旅中,始终保持着那份坚定与执着。
我知道,在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文学道路上,成功并非轻而易举。每一个字句的雕琢,每一个情节的构思,都需要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但我愿意为了《这本书》,为了心中那个熠熠生辉的作家梦,去拼搏、去奋斗。因为我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力量;只要坚持不懈,就终有一天能够让《这本书》绽放出属于它的独特光芒,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留下一抹璀璨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