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陷在“悲观”色彩里,总觉得在不远处有微弱的光进来,但左顾右盼,兜兜转转也找不到出口。在看似“好”的生活里,焦虑乃至抑郁都在压迫着神经,理性上无法参透我所拥有的是何种美好。
one
我一直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快乐的。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看似幸福无忧的人,却还不如深陷苦难的人更加积极。我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主观快乐的程度,与客观所拥有的水平,比我们想像中更为剥离。其实人的悲观和乐观程度是相对固定的,幸福这种东西更多的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体验”。
过于轻易的拥有,是一种惩罚与考验。如果去了解抑郁症患者,会发现,有一部分的患者他们的生活本身并不存在深痛的苦难,可是却深陷在抑郁的沼泽无法自拔,乃至做出威胁自己生命的傻事。我们能去责怪他们矫情吗?抗压能力差吗?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反思,为什么在没有生活重压的情况下,仍有这么多人焦虑、抑郁。可以说,人类的满足感都是在失去中获得的,拥有并不会让我们珍惜太多。很多人能够在所拥有与所失去之间达到平衡,因此生活也就在磕磕碰碰、好好坏坏之间过了下去。但有一部分人,带着原生的基因,非常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黑洞里。在我们看来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压垮最后一根稻草的“大事”,因为痛苦不来自事件本身,来源于我们对痛苦的解释,痛感也是因人而异。就如河流有自净功能,但当污染超出了负荷,就很难在流动过程中达到自净。人也一样,如同一个内部循环体,来自内外的负面情绪堆积,超过了自我净化的能力,心理就会超负荷,从而陷入抑郁。而快乐与否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知,而不是事实经历,当然,这种自我感知多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
two
无法理解当下,也是一种常态与磨练。叔本华告诉我们:生命本无意义。无论身处那种状态,能够做到静心享受的人都不多。初入工作岗位,会怀念学生时代的单纯无忧;年近半百,会感慨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人已垂暮,则不由向往童心依旧。所以回忆总是美好的,当下却是一片狼藉,不由就做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悲观主义并不是不幸,他让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也让我们了解了幸福最大的两个敌人就是痛苦与无聊。从这方面来说,它阐述了生命的真谛,但不幸在于,我们没有找不到热爱生活的勇气。赫尔曼黑塞说过:“我还有很多弯路要走,还会失望于许许多多的满足。这一切都要等日后才能显现它的意义”。李诞说“人间不值得”,哪知,在当下,更难懂得,何谈值得。回望,才是我们理解当下的最好方法,而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看清现实,如果可以挣脱,就毫不犹豫的离开;如果无法逃离,就耐着性子迎难而上。我们的一双手,既要接纳来自上天的给予,也要面向大地撑住自己。而在这天地之间能让我们不倒下的只有强大的自我意识。
好,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获得内心真正的满足;物质生活上的“好”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无法求得长久的快乐。因此,看似优越、清闲的生活,背后则是对意志最大的消磨。
thre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