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最火的电影莫过《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可谓是赚足了许多观众的眼泪,尤其是女性观众,电影更是引起了对“重男轻女”话题的激烈讨论。
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在大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突然车祸去世,面临着是要选择抚养6岁弟弟还是坚持个人追求的两难抉择。
至于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姐姐安然的究竟做何选择,就见仁见智了。毕竟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安然的选择,观众也有不同的见解。
这恰恰是这部电影引起讨论的地方,当家庭亲情与个人价值选择的冲突,作为姐姐该如何选择。
有人说,如果将姐姐换成哥哥,是不是这个问题从源头上就被解决了,正是因为安然父母重男轻女,所以才有的弟弟。
▲图片来源:《我的姐姐》电影截图
生儿子真的就那么好吗?
生命的诞生,本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现实是,不是每一个生命都会被寄予希望。
影片中,身为护士的姐姐安然,在医院里遇到一个孕期子痫的高龄孕妇。
家里已有两个女儿,但孕妇家人却依然坚持孕妇让孕妇生下孩子。
安然拼命对孕妇大喊:“你再生会死的,你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担架上的孕妇有气无力地回答安然:“我要生。”
“儿子就那么好吗?”安然发出了悲愤的呐喊。
▲图片来源:《我的姐姐》电影海报
是啊,生儿子就那么好吗?不惜到要以命相搏的地步。
电影中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捏造,早在记录片《生门》中,就有这样的一对夫妻。
高龄产妇曾宪春孕5产2,流产过2次。这次她胎盘前置,疤痕子宫,虽然已经有2个女儿了,却还是选择冒着危险生孩子。
原因只是因为在农村没有男孩会被人笑话。
▲图片来源:纪录片《生门》截图
借鲁迅先生的话,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为了“争口气”,值得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吗?
更可悲的是,现实就像李银河对《我的姐姐》的评价中所写的那样令人觉得悲哀又讽刺:
▲图片来源@李银河微博截图
现实版“我的姐姐”
前两天有这么一个新闻,一位00后女孩想跳河自杀。
女孩今年20岁,因为父母离异,她十几岁就出来打工,养活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因为不堪重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自杀的想法了。
就算这次被救下来了,如果不彻底解决掉她生活的难处,又如何保证她下一次不会又萌发自杀的念头呢?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让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孩背负这沉重一切的,只因为她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爸妈和她身上“姐姐”的这个身份。
多少人的20岁是有着朝气蓬勃的青春,在大学里无忧无虑地读书。但这位“姐姐”的20岁,是一个人要养活三个弟弟妹妹!
如果这位“姐姐”能够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考虑一下,生活对于她而言应该会幸福得多吧!
没有重男轻女的父母,才没有牺牲的姐姐
“弟弟还小,你让着点。”
“做姐姐的,怎么和弟弟计较那么多呢?”
“你长大了,要照顾弟弟。”
这些话,在重男轻女的父母嘴里轻飘飘地说出来,总是那么理所当然。
《我的姐姐》所揭示的不是二胎家庭的真相,而是二胎家庭重男轻女的真相。
知乎上有个问题“我和我大女儿因为小儿子闹的有点僵,这是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近两万人关注,一千多万人浏览。
▲图片来源:知乎页面截图
高赞的一个回答中给题主回了这样一张图。
题主偏没偏心儿子,旁观者清。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俗话说“掌心掌背都是肉”,但对于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来说,只有儿子才是肉。一切都以儿子为优先,营养、教育、资源全向儿子倾斜。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截图
把1000多个大山女孩送进大学的张桂梅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大山里的女孩想读书,比男孩要艰辛得多。
记得有一回,她去家访,发现有一家人把上初二的儿子,送到县城补习,却把上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活。
只是因为是女孩,所以被理所当然地牺牲。
什么时候重男轻女的父母没有了,“姐姐”才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基本权利,才能得以摆脱牺牲、奉献。
《我的姐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完全以个人牺牲来成全某个人的价值观不应该被赞扬和提倡。
姐姐不应该只是姐姐,姐姐首先应该是自己,是女孩,然后才是姐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