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人穿的衣服大多都是家中女人用自家买的布料或者亲友送的布料缝制的(那个时期布匹、脸盆、被子等这些日用品可都是送礼的佳品),即使家里女人不会制衣,也多是备好布料找裁缝缝制,而很少直接买成衣。因此家里总有很多碎布头,这些碎布头的用处可多了——打补丁、做布鞋、做鞋垫......
木子经常看见村里女人们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缝缝补补),一边闲话家常。有时候木子会和小伙伴们散在周围玩耍,偶尔还会帮忙穿个针引个线啥的。由于经常观摩妈妈与婶婶们做活,小木子曾一度对做针线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妈妈,我想要几块布,我还要用一下针、线、剪子。”一次妈妈正埋头做鞋子时,木子凑上前去对妈妈说。
“木子,你要这些干什么呀?针和剪子可危险得很。”妈妈抬起头,一脸疑惑地说。
“妈妈,我想学做针线活。”木子高声答道。
“学做针线活啊,好啊,只是用针和线可要小心哦,要是被针戳了也别哭鼻子哦。”妈妈一边从布篓里翻找着用不上的布,一边调侃地说,“喏,你先用这块小布头练习缝直线吧。”
“嗯嗯。”木子高高兴兴接过妈妈递过来的小布头与针线,先熟练地将线穿过针眼,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线的一端打一个小结,再在布上一针一针缝起来,只是看着妈妈与婶婶们轻轻松松就缝得又密又直的,到了自己手里,针与布却怎么也不听使,不是布软塌塌的针戮不进去,就是缝出来歪歪扭扭,有时候还一不小心扎了自己的手指头。不过等到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木子就会补衣服的破洞了。一次木子用一块粉色的布头给自己缝了一个小包包,受到了村里婶婶们的一致夸奖。
除了做针线活外,木子还喜欢针织,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木子就在妈妈的指导下给自己织了一件毛衣。那会大家都说:“这丫头,以后做个裁缝也不错。”爸爸妈妈也觉得木子以后要是不能走读书这条路,做裁缝倒也不错,所以从来不会责怪小木子浪费布料。
尽管长大后的木子并未如村人想的那样做一个裁缝,但儿时的这些小事却让木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他才能将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他才能不畏难、不怕苦地去做好这件事,同时可以培养他的专注力。我觉得父母也应顺适引导,而不应强制扼杀了孩子的兴趣,阻止孩子探索新世界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