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蛐蛐么?须到墙根缝隙处或是泥地的石块下去找,这是我在儿时形成的经验,尾巴上有三根刺的你千计不要捉来,我就这样被伙伴讥笑过,他们拍手笑道:“哈,母蛐蛐。”众所周知,母蛐蛐是不怎么斗的,除非它们有了婚姻。
暑假里,斗蛐蛐是不错的消遣,我们的装备却比古人要好上太多,至少我是这样觉得。我在电视上看过古人斗蛐蛐,那是一个类似于喝功夫茶的容器,中间有道隔板,一抽开隔板,战斗就开始了,但狼狈的蛐蛐会跳得出去,这还怎么成?我们的装备是一节竹管,从三分之一出削掉竹管圆柱面,再用长方形的玻璃片盖住,可供人观战,蛐蛐既逃不出来又转不了身,只有死战到底,这样的战斗岂不精彩?
既然是斗蛐蛐,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能赢,于是计谋和智慧就产生了。如何挑选强壮好斗的蛐蛐,我有相当的经验,这还是小我一岁的阿刚教给我的。他说,挑蛐蛐有三点,个大的好,叫得响的好,喜欢母蛐蛐(好色)的好。前面两点我都容易理解,对于第三点,醒事较晚的我却如何也不明白。阿刚就贴近我的耳朵说:“其实,我也捉母蛐蛐的,哪一只喜欢母的,哪一只就厉害,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啊。”
实际上,阿刚也不总是正确,他弟弟阿亮就有绝招。阿亮以为,伴居在癞蛤蟆旁边的蛐蛐最厉害,他说:“一般蛐蛐只敢和蛐蛐斗,可癞蛤蟆是可以吃蛐蛐的,你想,它连癞蛤蟆都不怕,它还怕同类?”
这两种理论当然无法立分高下,但事实却是明显的,阿亮的蛐蛐赢得较多,他拥有蛐蛐中的斗士王。因为我的蛐蛐不争气,糖纸和作业本我输给阿亮好些,到最后,良心大发现的他把自己的‘二王’送给了我,这让我欣喜了好一阵子。
当然,斗蛐蛐也有狡诈的事发生,有孩子拔掉油葫芦中间那根刺冒充蛐蛐,竟把几只蛐蛐勇士半截身子都吃了,等我们发现他的恶劣后,齐齐不理他了。孩子们也懂得,再想赢,也不能不择手段。
前几天,我在街头遇到阿亮,儿时颇机灵的他成了一位看上去不能再憨厚的人,我问,你哥呢?他摇摇头说,阿刚都离过两次婚了,可还是安定不下来,总是花心。尴尬的我赶紧转换话题,说到儿时斗蛐蛐的事,阿亮惆怅半天,敷衍几句后就走开了,甚至没给我留下电话号码。
我继续走,忽然看见一个街边的孩子,正玩赏着关在竹笼里的叫蝈蝈,“他知道斗蛐蛐的那些事吗?”我问问自己,再看看他,很有些怅然若失的意味。蛐蛐的时代,大概于我是远去了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