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做家教时,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一般。考试的题目其实都会,虽然做错了,但是一看就知道哪里错了。
言语之中能够听出一丁点对孩子聪明的骄傲,也有些对成绩不满的怨言。但是粗心真的是孩子成绩不好的理由吗?难道孩子成绩差的黑锅,真的可以由“粗心”来背吗?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话说是一位考了723清华大学女学生的父母曾经给她的忠告。她对粗心的定义是:粗心就是能力差,学的不扎实的表现。
对于这个定义,我非常认同。记得上高中时,每节数学课开始,老师都会要求我们默写两个数学定义,比如椭圆的定义、概率的公式等。我当时觉得数学并不同于历史、政治,背诵这些定义似乎对数学解题没有多少帮助。但毕竟是老师的要求,整个高中三年,我们也都是照此做的。
当时,我们班的整体成绩,虽然在整个级部倒数,但数学成绩绝对全级第一,而且平均分高出其他班十几分,高分段的人数更是远高于其他班级。
大学当家教后,我才慢慢明白,老师让我们熟背数学定义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让我们少粗心。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即使再粗心的学生,也不会在1+1的问题上粗心,原因何在?熟练了!
我们把常用的数学定义背熟后,做题时,就有一个默念定义的习惯,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根据定义检查了解题的每个步骤,所以粗心的可能性很小。高中阶段,每次数学交上卷,我就能估计出自己的成绩,一般不会有超过5分的差距。
小学、初中所学知识均为基础知识,考试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基础型试题。高考亦是如此,虽然有些题目属于拔高题,但基础题目的分值也占到了一半以上,我们称之为送分题。如果在这些题上出错,家长或者孩子就会怪罪于粗心,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没有掌握好。甚至会以粗心为由来开脱自己甚至开脱孩子,让孩子也养成了一种“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的坏毛病。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也是一种能力,是考试考察的一种必备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对所学知识熟练程度的一个客观反映。所以各位家长不要为再用粗心来安慰自己,更不要用此安慰孩子。不管什么原因,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绩差就是没学好,没有任何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