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12月,21天写作培训班结业后,在简书注册账号,从开始每篇写200字都要绞尽脑汁到不太费劲700字左右一篇文。字数上很难再有突破,深感写作方法和阅读储备都很难有所改善,再次报名写作提高班,给自己一次挑战的机会,寻求突破。
为什么说是挑战?因为进入提高班学习首先要经过老师的资格审查,符合条件才能进入学习阵营;其次是每周末交1200字以上的三篇文章;达不到者移出学习群。被移出者,意味着学习机会终止。
三个月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就是想试一试自己到底行不行,不服输的性格占了上风,也是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学习记忆。
3月5日,雷锋纪念日,也是写作提高班开营的日子。开营前,特意手机自拍照一张,有点仪式感,留作纪念。从此刻出发,不忘初心。
20几岁时,曾经参加过《海燕》杂志社办的函授班,犹记得被编辑选中一段话刊登,看几行铅印字,兴奋了好多天。
参加提高班,初心就是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虽然老师一再说,写文是为了尽早变现。我没有那么强烈变现的欲望,我知道靠写作实现变现,对我来说很难很难。保有一颗平常心,在写作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终有一天会有所超越,这就足够了。
年轻时的爱好如果能一直坚持,不以工作、家庭、孩子为借口,坚持笔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种境况呢?
新加坡作家尤今在《没有选择的选择》一书中,阐述她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的书。书中的一个细节描述对我印象深刻。她说,每天晚上,待孩子们睡熟后,才是她一天工作的开始,她的多部书稿都是挑灯夜下创作完成的。
影响自己追求的,从来都是下定的决心还不够坚决。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想做,并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
重拾写作热情后,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会构思文章标题,会随时扑捉灵感记录下来,会关注新闻热点,会想写文角度。
大连籍作家素素在《素素心语》书中对从事写作的女人有这样一段描述:“从事写作的女人,幸福与不幸的感觉都比一般人来的大而深刻,她们内心过分细致敏锐,幻想力永不衰退……”
对我而言,通过写作多读书,增加更多内涵,才能在孩子有焦虑,有烦恼时,及时做心里疏导,比孩子懂得多,及时关注孩子们所关注的,才能没有代沟,才能对孩子有引导。语言是大脑思维的输出,有新意,孩子才愿意听,才不觉得是唠叨。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孩子把父母当闺蜜,开心不开心都会和父母说。
年轻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持的爱好,可以重拾;不分年龄,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的网友,荻花姐在退休后和先生一起学唱歌,学吉他,和一群孩子们一个班级一起学,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她录制了一段夫妻俩一起学习的视频,一起唱歌,弹琴,温馨而美好。
本可以安逸的年龄,却选择跳出舒适区,偏偏要挑战自己。不管先生有多不理解,也要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内心的安宁,丰盈,满足,自己懂得就好。
提高班里卧虎藏龙,与一群志同道合,热爱写作的同学结伴同行,只要不掉队,就是进步。老师在提高班开营时说:“写作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跑得久的人才赢得更多。”
美学作家蒋勋说:“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50岁,重拾热爱的写作,为时未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