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年级:七年级
课时:2课时
课型:教读课
备课教师:五月荷
【单元定位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所选诗文均以描写景物为主。《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步入初中后集中学习的首批古诗,具有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四首诗涵盖了从汉末到元代的诗歌形式,情景交融,各有千秋。学习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 思维目标:通过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画面,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学习并辨析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
3. 审美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获得审美体验。
4. 文化目标: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品味诗情。
难点:学习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配乐音频(雄浑、哀婉、明朗、悲凉等不同风格)、朗读视频。
第一课时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 导入新课:诗意之旅启程 (约5分钟)
1.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融合了壮阔海景、明月清风、江南春色、秋日斜阳的短视频。
2. 教师语言:“同学们,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能在诗人的笔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彩。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跟随四位诗人的脚步,去聆听沧海的豪言,感受明月的牵挂。”
3. (板书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二、 学习《观沧海》 (约20分钟)
(一)初读感知,知人论世 (约3分钟)
1. 作家简介:
教师活动:出示曹操画像及简介。强调其身份: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此时他正踌躇满志,渴望统一中国。
2. 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播放雄浑磅礴的配乐朗读,要求学生正襟危坐,闭目聆听。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一遍,读准字音。(重点字: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二)品读赏析,入境悟情 (约12分钟)
1. 品读一:读准节奏与重音
教师活动:PPT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提问引导:“哪几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视野和心情?”(引导学生找到“观”“何”“涌起”等,并标注重音。)
教师范读前四句,示范节奏与重音。
学生活动:个体练读 → 小组赛读 → 全班齐读前四句。
2. 品读二:读懂画面与意境
提问引导:“诗人的‘摄像机’镜头里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圈点批注,回答问题。(板书:水-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情境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得胜的曹操,秋风吹动你的战袍,你看到了______,听到了______,感受到了______。”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 品读三:读透胸怀与手法
核心提问:“诗人的镜头一直停留在现实吗?从哪里开始超越了现实?”
学生明确: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开始,是虚写(想象)。
追问:“诗人为什么要写日月星辰都出自大海的怀抱?这想表达什么?”
小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这夸张的想象,是以大海的博大来隐喻诗人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借景抒情。”(板书:景:壮阔沧海 → 情:博大豪迈(雄心)→ 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三)小练笔实践与分享 (约5分钟)
1. 任务驱动:【我是“绘画导演”】请为《观沧海》设计一个30秒的短视频分镜头脚本。
2. 学生活动:快速撰写(可写2-3个镜头)。
3. 课堂分享:邀请1-2位学生分享脚本,并阐述想表现诗人的何种胸怀。
三、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约15分钟)
(一)初读感知,解题入情 (约3分钟)
1. 解题:“闻”:听说;“左迁”:贬官;“龙标”:地名。题目意为: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表达心意。
2. 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播放哀婉的配乐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重点字:左迁[qiān]、龙标[biāo]、子规)
(二)品读赏析,体察情谊 (约10分钟)
1. 品读意象,渲染气氛
提问引导:“诗歌开头为何选取‘杨花’和‘子规’这两种景物?”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杨花漂泊无定,暗喻友人离去;子规啼声悲切,渲染凄凉氛围。)
明确:诗人未直接言愁,而愁绪已现。这是融情于景。(板书:景:杨花、子规 → 情:哀愁、牵挂)
2. 品析名句,感悟浪漫
核心提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它妙在何处?”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
手法:奇特的想象、拟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知心人。
情感: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思念、安慰等一系列感情,物化为“愁心”,托付明月带去。情感表达得真挚、深刻而浪漫。
指导朗读:后两句要读得轻柔而深情,充满牵挂。
(三)小练笔实践与总结 (约5分钟)
1. 任务驱动:【穿越时空的明信片】假设你是李白,请给被贬的王昌龄写一张明信片。
2. 学生活动:课堂快速写作。
3. 课堂小结: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基调。《观沧海》是壮美豪迈的,《闻王昌龄...》是哀景深情的。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完善课堂上的小练笔。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 回顾导入 (约3分钟)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沧海的壮阔,感受了明月的深情。今天,我们将继续南下,去欣赏王湾笔下的江南春景,再与马致远一同体味秋日的断肠之思。”
二、 学习《次北固山下》 (约20分钟)
(一)初读感知,解题明意 (约3分钟)
1. 解题:“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
2. 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播放明朗、舒缓的配乐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二)品读赏析,悟理品情 (约12分钟)
1. 品读首联与颔联,赏秀丽之景
提问引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学生活动:描绘画面,品析“平”“阔”“正”“悬”。(“平”“阔”写江面之开阔;“正”“悬”写一帆风顺,画面宁静而充满力量。)
明确:写出了开阔、平静、充满希望的意境。(板书:景:青山绿水、潮平帆悬)
2. 品读颈联,探时空之理
核心提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何被誉为千古名句?它妙在哪里?”
小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内容: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已露春意。
哲理:揭示了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新生的美好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积极乐观精神。(板书:理:新旧交替、积极乐观)
炼字:“生”“入”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意,生动传神。
3. 品读尾联,触思乡之情
提问:在如此开阔和充满生机的景色中,诗人为何突然想到“归雁洛阳边”?
明确:触景生情,以景入情,自然的过渡,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板书:情:思乡)
(三)小练笔实践 (约5分钟)
1. 任务驱动:【诗人的“朋友圈”】请为王湾设计一条朋友圈,需有配图文字和正文。
2. 学生活动:写作并分享。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处理“积极哲理”与“淡淡乡愁”的关系。
三、 学习《天净沙·秋思》 (约15分钟)
(一)初读感知,识文体 (约2分钟)
1. 文体介绍:这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 朗读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用极其悲凉、缓慢的语调范读。
学生活动:模仿朗读,体会其萧瑟之感。
(二)品读赏析,解意象之密 (约10分钟)
1. 品读意象,绘凄凉之景
提问引导:“这首小令前几句罗列了哪些景物?如果去掉一个,感觉会怎样?”
学生活动:找出所有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等),并谈谈感受。
明确:这些景物都是典型的悲凉、衰败的秋景,它们密集地排列在一起,产生了1+1>2的艺术效果,共同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这就是意象的叠加。(板书:景:枯藤老树昏鸦…… → 意境:凄凉、萧瑟)
2. 聚焦情感,悟断肠之痛
核心提问:“全篇都在写景,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前面所有的景物,都成了这位“断肠人”情感的投射。这是情景交融的极致。一个漂泊天涯、孤寂愁苦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板书:情:孤寂愁苦(羁旅之思)→ 法:意象叠加、情景交融)
(三)小练笔实践 (约3分钟)
1. 任务驱动:【为“断肠人”写内心独白】请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下游子的内心独白。
2. 学生活动:课堂速写,并请1-2位同学深情朗读。
四、 综合拓展与课堂总结 (约7分钟)
1. 综合练笔:【我的“小诗签”】
任务:模仿四首诗任一写法,以“雨中”“黄昏”等为题,创作一首3-5行小诗。
学生活动:创作并举行“微型诗会”分享。
2. 课堂总结: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的诗意之旅即将结束。我们从曹操的豪情,走到李白的友情,体味了王湾的乡情与哲思,最后沉浸在马致远的悲情之中。希望这四首诗能在你们心中种下热爱古典诗歌的种子,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3. (完善板书,形成清晰结构)
五、 布置作业(分层)
1.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
2. 拓展作业:从四节课的小练笔中任选两篇,修改成文。
3. 挑战作业:模仿《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叠加法,写一首《天净沙·校园春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 主要景物(景/境) 诗人情感(情/理) 主要手法
《观沧海》 沧海、洪波、日月星汉 博大胸怀、统一雄心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闻王昌龄...》 杨花、子规、明月 对友人的牵挂与同情 融情于景、想象拟人
《次北固山下》 平潮、悬帆、海日、江春 思乡之情、积极乐观的哲思 景中含理、首尾呼应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 孤寂愁苦的羁旅之思 意象叠加、情景交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