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句让我第一反应是“哈,有趣!”的古诗词,我不太确定是否出自古人,但且当它是吧。原句是:“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仔细品味,顿感清新明快,语调亲切,此间多意趣,俗子不可知,嘿嘿,有趣!
我在想,为何偏偏这么简单的话语竟能让人感到一种雅致的妙趣,莫非是因为我们缺什么就爱什么?莫非生活上的繁琐太过充斥我们,所以简单一句“小桥流水”竟成了某种趣味的精神调剂?
这让我想到爷爷讲的一个故事,说在59年左右普遍缺吃缺穿,特别是农村,一年到头人们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更别提奢侈的白面馒头和肉了。
有一年过年,一个老战友去家里拜访,提了一小块猪肉,准备中午吃饺子。这在那几年的农村可算是了不起的大事,毕竟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人们一方面要遵循传统----吃饺子,而另一方面又没像样的饺子馅,以至于有人拔野草做馅。
总之,肉馅饺子做好后,爷爷说村里的狗全都在门前游荡,然后肉香味还引来了一个人,这人在整体都贫困的村子里属于最贫困的。他一脸的病态渴望,但又羞于启齿的样子被爷爷察觉到,爷爷是个善人,于是招呼他进屋吃饺子。盛了冒高一大碗连汤都不带的饺子后,他迅捷如闪电,像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枣地几嘴就扒拉完了,然后撑得打了个饱嗝,结果嗝出一整个饺子,他嚼了嚼满脸惊喜地对爷爷说:“原来这饺子这么香!!!”
我想在如今这个后信息化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声色犬马,很多人已经对浑浑噩噩的无效社交感到厌倦,但碍于整个社会环境,还是不得不融入浮躁的世俗生活。这本身无可厚非,毕竟马斯洛也强调过,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与安全,人们为了生存而无暇心灵的状态有时也值得原谅。
但过于单调的物质倾向性生活终究将致人于烦恼压抑之境地,我们缺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滋润。如果偷得半日闲,你会做什么?大睡一觉?看一场商业电影?读一本鸡汤文?
你有没有试过安静地坐着,头脑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去努力地集中注意力,只是放松地坐着?
人本灵性,和世间所有生物一样,人最终都要归于那个无形的存在。但让我们与众不同的是我们的心智,同时,拖累我们的也是心智。我不知道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具备思考能力,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们的生存状态要比人更纯然更沉静。
你看路边的一朵花,它不会在意路人是否喜欢自己,它只是静静地开放,单纯地展示自己的美丽,不费力地散发着香气;你看树上的鸟儿,它们只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然地唱着,叫着;你看一颗大树,它不会去担心明天将来的暴风雨,只是安静地生长着,静候着,风来它便飘摇,雨来它接受洗礼。
在科学上,我们模仿其他物种早已创立了“仿生学”,在精神上,我们却很少去学习其他生灵的纯然之态。
圣经上说“尘归尘,土归土”,世间一切最终都要归于无形,而在归于尘土之前又何尝不是融于那个无形的存在呢?养生学教我们要顺应昼夜时刻作息,要吃最天然的事物,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的存在都与那个如如不动的更大存在相连接着,唯有顺应它,才能活得自在。
我们每天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大多都是透过自己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而为,如果只是透过这些屏障生活,那么显然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的独白和自己的欲求。
这种状态的可怕之处在于,我们将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我们不会懂得真正去感受,去聆听,因为我们浩大的心灵世界将被局限于那个斤斤计较的“自我”。
在忙碌的奔波之后,若能安静地坐下来,去觉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但不形成任何特定的结论或模式,兴许内在的扰动会止息下来。我们总是不断企图做这做那,总想达到某种状态或是执着于某种经验,所以内心时常充满妄念,这会让那些客观上本就让人挣扎与痛苦的事物使我们主观上更加挣扎与痛苦。试着内心简单一点,精神上不要太执着于某种东西或太过想抓住某种东西。
让心灵开阔得像浩淼的夜空,你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万象森然具备者是也,全在阳之极化为一点精元,阴之极化为一点元阳。壬水丁火,龙虎交汇,天地宇宙,众生众相,全因一念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