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寒食
唐·喻凫
新松出绿草,古柏翳黄沙。
佩珂客惊鸟,绮罗人间花。
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
川晚悲风动,坟前碎纸斜。
美丽富饶的樊川,就在我们长安。樊川是潏河流域的小盆地,南倚终南山,山上有天池寺、二龙塔等名胜古迹。东边有少陵原,原畔有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兴教寺和安葬杜顺和尚的华严寺。西边有神禾原,相传曾现双头麦穗,原上有鸡子殿、道安寺,逢春节曾以桶粗的大蜡献神。北边有凤栖原,有路直通西安古城,即由翠华山到西安南门的西太公路。发源于太乙峪、小峪、大峪的太乙河、小峪河、大峪河杜曲洋桥汇为潏河,向北蜿蜒流去。
樊川,相传是汉高祖刘邦赐给大将樊哙的封地。樊哙战功卓著,是刘邦赴鸿门宴时的保镖。
我在兴教寺回味唐僧取经的艰难,在鸡子殿聆听老人讲述解放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在桃溪堡吟诵过唐代诗人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丽传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来樊川观光吊古。
樊川美,最美的时节是清明前后。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相传古人在此期间禁火寒食,有持续一至三日的说法,需提前备好冷食,故称寒食节。
樊川的寒食节,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日,樊川,游人如蚁,热闹非凡,唐代诗人崔护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寻觅知音的佳话,不仅传为美谈,还写下了《题都城南庄》,流传至今。
白居易在这里饮酒过夜,留下赞美杜曲“花千树”的诗句,写下了《宿杜曲花下》。唐代诗人喻凫留下了一首《樊川寒食》,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的樊川寒食节,是何等情景。诗人写道:
新松出绿草,古柏翳黄沙。
佩珂客惊鸟,绮罗人间花。
蹙尘南北马,碾石去来车。
川晚悲风动,坟前碎纸斜。
喻凫(约卒于850年),唐代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开成五年(840年)登进士第,历任校书郎、乌程县令。《唐才子传》卷七有传。其诗作在晚唐独具一格。 《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作有65首。其《忆友人》《元日即事》等作品广为流传。
《樊川寒食》写的是时值清明、气清景明的寒食节,樊川的春日景况。试将《樊川寒食》今译如下:
幼小的松树苗从绿草里长出来,
古老的柏树把潏河边黄沙遮盖。
身佩玉饰的俊少爷惊飞了鸟雀,
穿着绸缎的俏小姐花丛中添彩。
南来北去的马踢腾起阵阵尘埃,
北去南来的车碾压着路石砂块。
黄昏的冷风吹拂着樊川多凄悲,
坟头的纸钱像灰色蛱蝶飞野霭。
《樊川寒食》的作者喻凫既欣赏幼松的勃勃生机,又赞扬遮天古柏的傲然豪气;既欣赏靓男俏女赏春观花的愉快潇洒,又注意到坟前墓旁焚烧纸钱、悲伤哭泣地祭祀亲人的人们的无奈。喜中含悲,正是人世间哭的哭、笑的笑的真实况味。喻凫以这样的画面揭示了人生真谛: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拥抱青春,及时体会生活的乐趣。生命是短暂的,长眠地下的人们生前也许不知此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当珍惜光阴、快马加鞭、车轮飞转,尽情地欣赏樊川美景,更要努力做无愧于大好河山、有所作为的人!
我之所以想起喻凫的《樊川寒食》,是诗的最后两句“川晚悲风动,坟前碎纸斜”触动我怀乡思旧、追悼先贤的神经。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寒食节,是踏春观景的时节,也是访友寻亲的时节,还是缅怀亡故亲人的时节。寒食节,学校可组织学生寻访烈士殉难地,听讲先烈革命斗争故事,或者祭拜烈士墓,缅怀他们革命事迹。
樊川,回到人民手中是很不容易的。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有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
我们尤其不能忘记像高作哲同志那样,在黎明前夜英勇献身的本地英烈,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每当我们享受今日和平安宁的生活时,是否想到这一切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想到这里,情不自禁,笔者不揣浅陋,试依喻凫《樊川寒食》原韵,奉和一首,以咏今朝:
疾风知劲草,绿云盖荒沙。
果园鸣翠鸟,梯田油菜花。
山路驰宝马,农院停小车。
心潮春涌动,步向彩云斜。
现如今,樊川的寒食节在传承中焕发着新的生机。文明乡风拂面,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朝气与活力。
桃花诗会参与者多了,学习踊跃了。人们载歌载舞,吟诗作画,为樊川美景点赞。长柞工委纪念馆、寨沟起义遗址、杨虎城烈士陵园、白道峪烈士殉难地等,在寒食节常有人们前往瞻仰祭扫,缅怀先烈。王莽的桃园里,有从荷塘飞来的翠鸟;杨庄的河畔梯田,有盛开如金的油菜花。小峪山路上,满载着游人的兴致,村巷院落有农家暂停的私家车。
今日樊川,古老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一幅和谐宜居、充满希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