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特别的长,作为家长的我还担起了陪伴孩子进行网络学习的重任。在预习语文的时候,我发现书上居然有很多有关儿童游戏的内容。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一匹出色的马》听起来很有意思,课文的大意如下:
《一匹出色的马》插图
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一边走一边看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不少路了。
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求妈妈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妈妈摇摇头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啦!”
妹妹转过来求爸爸。爸爸从路旁的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递给妹妹说:“这是一匹很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妹妹高兴的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了!”
很简单地一个故事,有趣有又有用。妹妹走不动了,很累,央求妈妈抱她,又央求爸爸抱她,都没有成功,她很沮丧。然后爸爸出了一个主意,妹妹就骑着柳枝的“马”蹦蹦跳跳的回家了。
爸爸怎么做到的,让妹妹开开心心的蹦回了家?爸爸其实和妹妹玩了一个假想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年龄较小的孩子比较偏爱玩假想游戏。他们会把积木想象成各种美味的食物,装在“盘子”里,假装吃的很开心;也会把笔想象成一架大飞机,自由的翱翔子蓝天中;也会自己给自己画一个大大的“冰淇淋”假装很开心的吃起来;会披上“披风”把自己想象成大英雄等等。这种把一个东西假装想象成另一种东西,并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游戏,就是假想游戏。
在这个故事中,爸爸借用假想游戏与妹妹进行互动让妹妹自己开心开心的走回家了。我们可以看到妹妹前后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行为方面:不想走,央求妈妈抱,央求爸爸抱自己到自己蹦蹦跳跳的回家。
情绪方面:从央求妈妈,央求爸爸可以看出来孩子是不开心的,很沮丧,到笑着告诉我们她早就回来了,看出她是很愉悦的。就是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妹妹从情绪和行为上都有了很好的转变。
这个可以提供给我们哪些思考呢?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一些游戏互动来代替要求、命令,那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乐于配合你去完成工作,而且还会融洽亲子关系。
嘻嘻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经常会有一些口算题作为家庭作业。
前几次练习完我会对她说:“做完检查一下喽!”
“没啥检查的,没问题!”嘻嘻总是很自信的说。
几次下来,发现嘻嘻虽然嘴上说没问题,但是经常会有一两道题错误,可是好像她又不乐意自己去检查,被我检查出来之后自己还不高兴。为了鼓励她自己检查作业,一次做完练习题后,我故意提高音量引起她的注意,问她:“嗯嗯,让我来看看有没有小偷把你的正确答案偷走,换成了错误的答案,我得来抓小偷!”
她一听要来抓小偷,一下子兴奋了:“不用你抓,我来自己抓小偷!”于是自己把口算纸拿过去自己检查起来。遇到“抓住的小偷”总是激动的说:“原来你把我的正确答案偷走了!”说完自己写上正确的答案。一直到现在,一说到抓小偷,她都是很乐意的自觉完成抓小偷的任务,效果过也还不错。
《狐假虎威》插图
后来有次在读到《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又想了一个小游戏。这篇课文里有很多动物之间对话的内容。我故作不懂的问她:“你知道,如果是真的狐狸会怎样说这句话吗?(课文的原句是: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你看看我像不像狐狸在说话啊!”说完,我模仿课文中的描写,以滑稽的动作转转眼睛,用手扯住嗓子,用嘶哑的声音夸张的情感说“你敢吃我?”嘻嘻笑得直不起腰来,说:“不对不对,是这样的。”然后她又用她想象的方式来表演并读了一遍。课文后面的内容我们也用这种方式一一演了一遍。在笑声中我们顺利把这篇文章阅读完毕,还真实的体验了课文中各种动物的心情,让嘻嘻记忆深刻。
也就是时不时的在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的元素,让孩子心情愉悦,然后配合家长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游戏是孩子语言,用孩子熟悉的语言和孩子互动就会事半功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加入游戏的元素,会让孩子觉得有趣又有意义,孩子更会乖乖的配合你完成很多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