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畏惧,所以思考畏惧。因为想要不再畏惧,所以去体会畏惧。
畏惧大约有三种:第一,未发现以前心存畏惧,在被发现后反而无所谓;第二,未发现以前心存畏惧,在被发现后更加的畏惧;第三,被发现之后心存畏惧,被发现以前并不畏惧。
我并不能判断到底那种情况更加的常见,因为人类的生活际遇不同,遇事之后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如我一样,第一种和第二种就比较常见。当然,也有其他几种比较常见的。我想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些情况为什么发生,我们又如何去解决。
首先,第一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也有三种。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于是很担心家长回来责骂我们。担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过分苛责,我们也就不再害怕了。这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件小事,所以家长没当回事,于是我们不会害怕。当然,在家的时候还要小心一点。
其实上面一点与我要讲的第二点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一样。第二点,是我们预期的与实际发生的产生了矛盾,而结果是向着好一点的方向发展的,于是最初的畏惧,变成了劫后余生的欣喜。也就是古语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碌碌的人生中,的确有一些如仙般的人物,他们在面对不顺时,能很快放下,这就是第三种情况,如果你是这种人,那你就不需要再向下看了。
与上面相接的是第二种畏惧,同样,我给他三中情况。
还是说你预计的和最终发生的产生了冲突,而结果与上文所说的不一样,因为更严重了,所以更害怕了。
至于另一种,我个人认为是愚者常有过的感受,即犯下大的错误后,抱有侥幸心理,只是有些不安,在事情败露之后,那种恐惧也许并不强烈,但是却侵蚀着人的内心,令人无法逃避。
最后一种情况,与上一种畏惧的最后一点异曲同工。那就是,心态不好的人,在他畏惧的事发生时,变得十分脆弱。事实上,在发生以前,他已经吓了自己很长时间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我想,我接下来说的话,对他们会有一些帮助。
我认为第三种应该是极常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突然从暗处跳出来,然后吓一跳。这就是第三种情况。也就是不能预知的未来,惊和喜都源于此。
无论是哪种畏惧,归其根底都是一种心理的变化无常,想要克服恐惧,就要能与这种心理变化融洽相处。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对我很管用,也希望对阅读这篇文章的人有一定帮助。
给自己一个座右铭。《武林外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郭芙在遇到一些不太美的事时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我们看的时候觉得有趣,但其实很有用。但记住一点,那就是,这句话一定要与你的灵魂产生共鸣。
与我产生共鸣的话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你们呢?有这样一句话,遇事后,心里默念,相信我,很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