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浮光掠影以文会友
“归因”即“认知”

“归因”即“认知”

作者: 良大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3:44 被阅读263次

“认知”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但是普遍为大家接受。

而且一提这个词,就让人感觉意味深长。

因此“认知层次决定命运”、“认知深度决定未来”等话题就特别受人待见。

但是“认知”到底是什么呢?却很少人去定义。

如果你去查百科,会告诉你一段冗长的定义,让你感觉“认知”就是“受想行识”的全部,可这种广泛的定义,有什么用呢?

不妨我们把这个词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解读。

良叔觉得“认知”很大的程度就是人的“归因”方式。

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你怎么理解这件事,就是你的“认知”。

简单讲,就是为“现象”找“原因”。

你觉得这事很容易吗?

对于一些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是比较容易。比如为什么下雨,为什么打雷。

但是在人文领域,则非常困难,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甚至没有真相。

你对现象的归因,只是一种的猜测。

但是这种猜测,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主导你的行为和观点。

所以,我说“归因”即“认知”。

因此,划出三个你有可能犯的错误,分别为:

* 报复式归因

* 代表式归因

* 外推式归因

这三个错误人人会犯,非常普遍,我随手找了一篇观点文,来案例教学。

一位财经作家刘Sir,写了一篇批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文章。

文章的开头便引入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一次他带两个外国朋友,在深圳COCOPARK的露天酒吧喝啤酒。

也就是说,他们这桌一个三个男人,两个鬼佬和一个中国男人(刘Sir)。

没多久,他们看到邻桌有两个白领靓女。

那种场合你懂的,撩人音乐下,微醺状态中,十目相对,秋波乱飞。

两个靓女竟然很主动,来到宁南山的桌台,和两个外国友人碰杯,可就是不主动和宁南山碰杯。

据刘Sir描述,在外国朋友的提醒下,两个靓女才极不情愿的和他碰了一下杯。

但是,刘Sir在整个过程中明显感觉被当成了“空气”。

在描述这个故事的结尾时,刘Sir说,本来两个鬼佬提议,邀请女孩“出去玩”,因为不难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于是当即制止了。

急接着故事,刘Sir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配合其他论据,痛斥中国人如何崇洋媚外,这篇文章也受到众多民粹者的响应,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

我们不去讨论“崇洋媚外”本身论点的正确,仅仅从那三点归因易犯错误入手,来分析另外的可能性。

1. 报复式归因

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刘Sir自感是受到了某种侮辱,作为一种报复,因此把这现象归因为崇洋媚外。

而男人受到女人藐视是极大一件事,有野史就说,朱元璋夺取天下,就是受到某女的刺激。

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却很真实。

真实的地方在于,男人受到这种伤害,一定会报复。

就像刘Sir故事结尾的描述,不难看出一丝的恶毒。

难道主动来敬酒的靓女,就一定会和老外出去,“发生一些不难想象的事”?

你看,就是这样,人都是趋利的,别人只要伤害了你,无论ta是什么样的人,那么在你心中,ta就一定是坏人。

而会写字的人,就更狠点,往往给个污名化的帽子,比如“崇洋媚外”。

报复式归因是个普遍现象。

经常看我小随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只要我说起和外国教练的事,她就会留言批判,说外国人讲了中国的饭碗,一定要把他们赶出去之类的激烈言论。

我觉得有可能,她或者她的家人被外国人抢过饭碗,因此,作为一种报复,她才会如此归因。

2. 代表式归因

如何说服别人?最有效的方式是举证,也就是讲个案例,支持你的观点。

而不是摆出一堆统计数据,或者展示严丝合缝推论过程。

人类是一种感性的动物,你让他们捐款给非洲地区,说非洲一年饿死多少,他们无感。

但是,你只要摆出一张瘦骨嶙峋的非洲小孩照片,马上施者芸芸。

是的,人不善于识别整体,却很擅长觉察个体。

关于这点,最有名的案例莫过于欧洲人民对中东难民的态度。

欧洲很多国家在推行中东难民政策时受阻,但是一张照片的出现,竟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就是这张叙利亚3岁儿童,偷渡溺死的照片,惊动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很多人对难民的态度。

代表式归因无疑是极具杀伤力的,因为受众对一个事件的情感深度关注,远远大于对这件事普通性的关注。

也因此会从这个点,推演至全局。

就如刘Sir的那篇文章中,酒吧一幕,能让多少男人郁愤难平。

因为那两个女性对外国男性的示好,挑动了大家的神经。

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让你倾向把这起个别事件,赋予某种意义,比如:崇洋媚外。

3. 外推式归因

人在归因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凡是好的事,都归因给自己,凡是不好的事,都给归因给别人。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个人失败,往往会说时运不济,或者小人作恶;

但是,如果成功,就会诠释为自己的能力,而会无意忽略运气的成份。

为证明这个观点,《成功与运气》一书的作者说:

你去GOOGLE搜“顺风”两个字,搜不出什么。但,如果去搜“逆风”两字,能搜出一堆逆风跑步或者骑车的照片。

也就是说,当我们顺利时,会却得这一切是应得的;当不顺时,却很容易把原因甩锅给外界。

正如刘Sir那篇文章,不就是把别人不向他敬酒,甩锅给了“崇洋媚外”吗?

如果向内归因呢,说不定有了新的发现。

会不会自己不够帅?或者是满眼的油腻让姑娘看着烦?

当然,这种向内归因是痛苦的,没有人愿意正视自己短板,倒不如,冠以”崇洋媚外”之类的污名,套牢别人。

避免了自我鄙视,还能引起受众共鸣,多好?

这篇小随,根据一篇文章,讲了三个归因陷阱:

报复式归因、代表式归因、外推式归因。

掌握这三点,能很大程度提高你的认知能力,凡事不会人云亦云。

所谓独立思考,不就是最大程度脱离别人观点的束缚吗?

相关文章

  • “归因”即“认知”

    “认知”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但是普遍为大家接受。 而且一提这个词,就让人感觉意味深长。 因此“认知层次...

  • 认知归因

    家庭耳濡目染的教养是最早也是最持久地塑造孩子人格的场所。父母对各种人情物事的认知归因、情绪反应、行为应对会浸润式地...

  • 感悟二百三十一《战胜挫折》

    一,认知偏差 1.基本归因谬误 他人的错误归因内部自身原因,自己的错误归因外部原因。 2.证实偏见 倾向于自己已有...

  • 8、学习总结

    一、认知偏差 1、在认知中,有三种常见的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同事迟到是因为不守时,而不是恰好今天地铁出故障。...

  • 新认知·归因偏差

    文|荒原狼的守护者 今天在《罗辑思维》公众号的文章里学习到了这样一个词语,叫“归因偏差”,文章的一系列阐述让我感同...

  • 归因偏差可能是你绘画长期没有突破的隐形原因

    归因偏差可能是你绘画长期没有突破的隐形原因 术语解释是: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指的是认知者系...

  • 韦纳的认知“归因理论”

    最近看到韦纳的认知归因理论,获益匪浅,简要摘抄如下。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

  • DK 心理学百科读书笔记(day 71-80)

    day 71 归因理论attribute theory 公平 day 72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

  • DK 心理学百科读书笔记(day 71-80)

    day 71 归因理论attribute theory 公平 day 72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

  • 无知即享受,认知即痛苦,认知即极乐

    今日分享,在认知中享受审判 在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里面,更加清晰了对认知和成长的定义,或者说以前的定义是模糊和不同的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因”即“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bb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