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站在阳台上开始今天的语写,趁着孩子在洗澡,洗衣机在运转,抓住这片刻的宁静开始记录。
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起2023年暑假的一段时光。那时,我常常清晨五点左右就起床,在同样的位置开始语写。
那是刚开始语写不久,热情高涨,还给自己定下了“一年写满1000万字”的目标。正是这个明确的目标,像一股强劲的推力,促使我在假期里尝试了许多挑战性的实践。
那段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当你内心极度渴望达成一件事时,那份全力以赴的决心足以让你克服万难,将它做好。
然而,随着对语写越来越得心应手,当“无论怎样我都能完成”成为一种常态时,心态反而悄然变化了。并非变得懒散,而是那份“必须固定时间、雷打不动完成”的明确目标感逐渐模糊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写确实占据着我的优先位置。无论是日常工作安排还是周末休息,我总会惦记着它。如果当天还没完成,大脑就会自动盘算如何挤出时间写完一万字。
但人对一件事的重视程度,似乎也会随着生活的重心(或者说状态)而转移。这种转变,坦白说,我不想找太多借口——本质就是,当生活失去明确的重心,或自己进入一段不那么目标清晰的状态时,这件事的稳定性也会随之动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近。我归咎于工作繁忙,或者突如其来的变化,比如队友做了一个小手术。于是,语写就被搁置并完全失去了优先级。
这种“降级”,并非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挤占了时间;相反,更像是给自己找了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工作忙、有事情耽搁了。但仔细想想,那些“其他事情”真的更重要、更紧急吗?
显然不是。深层原因,其实是自己降低了要求,不再觉得“必须怎样”。有时会想,坚持会不会太累?但真的有那么累吗?好像也不是。
想来想去,或许就是生活节奏松散了,或者说是想偷偷懒了,不想让自己那么“辛苦”。但这种“辛苦”真的存在吗?似乎也未必。
一个更明显的感受是,内心那些评判自己的声音少了很多。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做好”,而是觉得“做得好也行,做得一般也能接受”。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或许是对不同状态下自己的更大包容,减少了内耗。目标明确、时间充裕时,就认真去做;状态不佳、被其他事情耽搁时,就允许自己暂时放松。简单说,就是不必因为没做某件事就苛责自己,认定自己“没做好”。
做成了,不代表我就是个目标明确、极度自律的人;没做成,也不意味着我就丧失了自律。想到这里,我联想到对孩子的要求。当孩子一整天都在看电视、玩平板,或者无心学习时,我们很容易就给他贴上“缺乏自控力”的标签。
但就像不能因为自己一段时间没坚持语写,就判定自己“没有自控力”一样,我们也不能仅凭孩子一时的表现就给他下定义。这很可能只是他当前的一种状态。
状态好时,他也能专注学习;状态不佳时,自然难以投入。那天我状态好,在阳台写得顺畅,感觉目标清晰;没写的那几天,或许只是状态没到位罢了。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释这些起伏,才能让自己内心更舒服、更能接纳当下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拥有不同的情绪和状态——这才是活生生的人,才是丰富性的体现。因此,我们允许自己状态有波动,允许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所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心情、不同情绪下,我们的反应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面对孩子闹情绪、出尔反尔时,我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同,回应方式也会天差地别:有时能包容他们的无理取闹,有时却一点就着。当我们允许自己有不同的状态时,也更能理解和接纳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反应,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