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在干嘛?”女儿在客厅问。
妈妈在厨房里剥桂圆,并未听见。
“妈妈,你在干嘛呢?”女儿大声问。
妈妈走出厨房,“没干嘛啊,你不是在学习吗,专注力一点也不强”。
“你耳朵是咋长的!”女儿不满地抱怨。
妈妈瞬间觉得火冒,有这么跟父母说话的吗?!“你说我耳朵是咋长的?”妈妈质问。
女儿不吭声了。
饭桌上妈妈本想就这个仓促结束的不和谐对话再进行一下沟通,说一下说话的方式问题。可最后还是憋住了。孩子不会觉得她有错,反而会觉得大人总在找她茬,总想教训她。
看着这样的孩子和妈妈,突然有种顿悟的感觉。多么相似的情形啊!那是在什么时候呢?哦,也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段时间自己总是很郁闷,因为觉得在家里动辄得咎、一无是处,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动手做事,总是会被批评、被教育。于是一有空闲就跑别人家里呆着,在家也尽量不说话。
现在,轮到自己做家长了,却原来和自己的父母并无不同,自己的孩子可能也会有“动辄得咎”的憋屈感吧!只是她比较幸运的是有抗争的机会和空间,也就是宽松的环境给了她表达情绪的“胆子”。而那时的我则只能默默郁闷,是不敢说出那些“大逆不道”的话的,除非想吃竹笋炒肉了。
身份的变换让我有新的思考,为何是初中时孩子憋屈、大人烦恼呢?我觉得可能因为初中的孩子以为自己差不多长大了,对事对人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接触的人更多了,见过的事更多了,听过的言语也更多了,以为自己掌握了说话做事的方法。但因为自己其实并不够成熟,不懂成人世界里是有很多默认的规则的。以致于在说话时会分不清对象,把握不住分寸,显得“傲慢无礼、不知轻重”;而做事时不愿别人指导,自己又没有足够经验和能力,结果就左支右绌、眼高手低。
这是孩子的状况,如果这种状况出现在小学或更小的时候,大人是会一笑了之或轻轻带过的。只因孩子太小,可以“童言无忌”,可以“乱七八糟”。自己教育也是无用的。但上初中了,感觉孩子大了,无论言语表达还是做事,家长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希望她能知道如何有礼貌地表达,如何有条理地做事,也觉得这时的孩子是能明白大人在说什么的。所以就会在孩子出现相应问题时加以教育纠正。新手似的孩子总是在犯错,犯错总被熟手父母批评,于是双方就都很不愉快。
这种不愉快可以避免吗?完全避免似乎不能,孩子不可能不犯错,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让她自以为正确地错误下去。那么怎么办呢?我想能做的就只能是寻求更稳妥些的解决办法了。这真是个难题!
当孩子时觉得做孩子好难,当父母才发觉做父母更难。人生如登山,一节更比一节气喘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