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作曲家和古典语言学家。尼采认为,真理是一个视角问题,而不是一个基本的现实。它对真理和道德的这种理解被称为视角主义。
尼采认为,我们确实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当我们的目光锁定远处的一个点时,有些东西能看得见,有些东西看不见。即使同一个场景,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站在高处可以看得很远,东西看起来也比较小,我们站在低处就不能看得很远,远处的东西也会变得模糊。
视角主义是基于知识、判断、解释、等方面的观点形成的理论。知识。人们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个人视角的局限。判断。人们对真理和价值的评估取决于个人观点。解释。人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以及感受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个人的解读,凭借的是他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直觉。
尼采认为,教育主要是清除杂草、垃圾和害虫。他觉得这些杂草、垃圾和害虫会攻击和掩盖个人发展的真正基础。人学习的重点,应该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团等待被点燃的火种。教室不应该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地方,而要成为学生渴望积极参与自己学习进程的地方。
视觉主义认为,学生的想法无论正确与否都很重要;学生有相同的学习经历,但每个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自己认同的意义进行的学习。学生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上可知,视角主义下的课堂应该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的使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研究主题,与他人讨论自己的发现,并使用各种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主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得出新的结论,并在持续探究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前面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在课堂上鼓励合作而非竞争。创造让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质疑和反思自己的经验。鼓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