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印象中的模糊的计算出是第十次回老家过年。但是绝对不会超过十次。父母亲常年在外,我们自小在外长大。对老家的概念总是很遥远。小时候每每提及老家,母亲总会有道不完的苦水。当年她是如何因为家穷受婆家欺负,如何背井离乡远飘西北,如何扎根西北白手起家,又是如何经商做生意有了今天的家业。所以回老家必须要荣归故里,必须给曾经那些瞧不起她的人一次次响亮耳光,告诉他们今非昔比。
事实证明,母亲的决心和毅力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她总是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一步步的真的做到了。弟弟去年生了个儿子更是让她觉得傲娇,就像当年她舌战对门生意的竞争对手那样,“我的儿子现已成家接管我的生意,我儿子的儿子又出生了,继承未来。我的女儿女婿扎根深圳工作稳定,我现在做生意就是给孙子外孙挣点零花钱而已。”今年回家按惯例生儿子过年要摆喜宴,平常二十九三十催三催四,要收帐要照顾生意回不去诸多借口,但是今年不一样,早早回去收拾家里,准备年货。
以前回家我特别不能理解母亲,尤其是长大的那几年回家,为什么要在家人面前被迫要能说会道,嘴巴学乖点,还要很在乎其他人的言语,生怕被别人指责没有教养,或者自己不是别人口中说夸奖的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有家族仇恨么,那么多年不回家,那么多年赌着口气,那不亲就不亲,傲就傲下去好了。看着爸爸兄弟几个家里的孩子个个出类拔萃,懂得交际和应酬,我想母亲也有点觉得个人的恩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不好。毕竟我们这一代,家里的孩子不多,堂兄弟姐妹算是比较亲的了。上一辈的恩怨到这一代也要化解一下。因此隐形当中又似乎变成了,谁家里给孩子配了车在哪里买了房,谁家娶媳妇家庭条件好,漂亮又有事业。谁家宝贝生的好,浓眉大眼,学习好懂礼貌。总有比的条件和内容。但是总的来说,那些牵扯过的伤痛和记忆慢慢在减退。
许是常年不在家的缘故,听母亲说起这些也就少了,现在更多的是如何做生意,如何下一代健康成长,我想心里的那口气应该是争回来了。母亲有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些年,各家小孩办喜事的,爸爸兄弟们那边办事都周到公平,一起商量。在这个年代,物质不缺乏,缺少的就是聚在一起的情谊。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因此,年年回家,大家团聚就是最好的相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