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化系统。那么食物怎么被我们消化吸收的呢,经历一个复杂但有趣的过程。
我们吃食物,首先用鼻子闻味道,未吃味已到,鼻子闻叫嗅,包括 臊 焦 香 腥 腐。所以第一步闻着不好吃也就没有胃口了。有许多过期,变质,腐烂的,一闻就恶心,直接不吃,这是食物的第一次过滤。也是第一个关口。
接下来进入口中,进行第二关,有舌辩出五味,酸甜苦辣咸。味太过,也不能吃,对消化道伤害极大,会让你难以下咽。如果是硬的块大的食物,比如菜,肉,大米,馒头等等,先用牙切成小块,再磨碎,用舌搅拌,加点唾液混合均匀,既分解又使食物变得柔滑,利于下咽,切断,磨碎,搅拌时如果感觉有硬的杂质可以吐出来,防止进入胃消化不了。
在口中要让食物变得非常碎,这样可以减少胃的活动量,保护胃。所以一般吃饭非常快的人,没有好好的咀嚼,一般有胃病,所以要细嚼慢咽。嚼好以后要进入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和吸收能力。这也是一道关卡,太大让你下不去,只能细小的才可下,也是更好的保护消化系统。在咽喉上面有块小肌肉,通常说的小舌头,它的作用是当你咽食物的时候堵住气管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进入肺。当咽时就堵住,不咽就打开。
食物通过咽要道就进入食道----一个内覆有粘膜层的薄壁肌肉管道,连接着咽部和胃,在食管中食物不是靠重力往下走的,而是靠食管的收缩,也就是蠕动运送食物的。
经过食道就要进入胃了,在胃的上面有一个门,叫贲门,主要是防止胃中食物返回食道,也就是易进难出。我们吃完的食物都要集中在胃中,进行消化,胃是储存食物的器官,可有节律地收缩,并使食物与酶混合。胃表面的细胞分泌三种重要物质: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前体。粘液覆盖于胃的表面,保护其免受盐酸和酶的损伤。任何原因造成此粘液层破坏,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阿司匹林都能导致损伤,发生胃溃疡。
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的主要功能是消,也就是量变,食物还是那个食物,只是有大块变小了,变得易吸收了,在胃中只是吸收一小部分营养。
有些食物在胃中消化不了,或者身体对它有排斥性,就会胃痛,身体就要把它排出去,身体自己会选择最佳方法,不是上吐就是下泄。
在胃中把食物消好之后,就要进入小肠去化了,化是质变,也就是猪肉变人肉。在胃的下面也有一个门,叫幽门,和贲门一样,主要是控制食物下放的速度,和防止肠液返流到胃或胃液反流到食道。
通过幽门进入小肠的第一段,十二指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