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虎妈这个词不是由来已久,而是由2010年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战而走红,并为大家所熟知,进而各种“虎爸”、“狼爸”等衍生词汇也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
首先我们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下“虎妈”这一现象从何产生。
“虎妈”最初指的是美籍华裔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她用严酷的教育方式教育女儿。
蔡美儿的大女儿思惠,小女儿路思珊。姐妹俩从小开始练琴,功课全A。姐姐思惠还在14岁的时候就在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弹琴演出,妹妹思珊也在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
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蔡美儿利用8周的闲暇时间将其采用各种高压手段教育两个女儿,为其定下十不准家规,写成教育随笔《虎妈战歌》。华尔街日报随之刊出一篇名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优秀》的文章,而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个期刊报纸及其网络博客等关于“虎妈”的文章就层出不穷。“虎妈”蔡美儿引起了全世界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讨论,热潮一度空前。
之后,《华尔街日报》邀请“虎妈”在“虎爸”以及两个“虎妞”参与活动,畅谈写作及其教育的心得体会。“虎爸及“虎妞”都表示他们非常感激“虎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付出的的一切,他们全力支持“虎妈”的教育方式。
姐姐思慧写《为什么我喜欢我的严厉妈妈》给《纽约邮报》,在文中她以生活中的几个案例来讲述虎妈对她的帮助。她称正是因为母亲的严厉,她的生活价值观才能得以提升,她才能获得今天的成就。
“虎妈式教育”更是成为一种专有名词。严格要求孩子按照指定好的目标努力,不能松懈和半途而废。
02
而在我们中国,虎妈教育孩子成才的例子也是比比揭示:哈佛女孩刘亦婷身后的妈妈、被美国八所名校录取的翁其钊身后的妈妈……,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孩子成才成功,就得不近人情,不讲情面,对孩子严格要求,残酷训练,用辛苦的学习换未来生活的幸福。
然而我们看不见的失败案例却又暗藏深处。媒体上报道出不乏一些失败的案例:一位妈妈在和儿子乘坐火车时,一时兴起,效仿"鹰爸”逼迫年仅六岁的儿子光着上身在没有空调的火车车厢连接处站军姿。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少年博士张折扬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16岁成了全国最小的博士,而这位小博士却义正言辞地要求省吃俭用的父母为其在北京全款买房。
而现在大部分妈妈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提前为他们做好了规划。
还在上幼儿园时,一三五学乐器,二四六学围棋,周日还要学朗诵,时间排的满满当当。平时在路上,也经常能看到很多妈妈身背乐器,牵着不情不愿的孩子奔来奔去。
等上了小学,妈妈又全心全意的陪读,一丝不苟的帮孩子订正错题。一旦考试成绩下来,最紧张的不是孩子,而是这些妈妈们。她们恨不得自己帮着孩子做作业,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去考试。和她们交谈,听得最多的就是:“我家孩子真是操心呐,要我时刻都盯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不断,家长焦虑孩子成绩不理想今后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却觉得自己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愿望都被父母压制,人生灰暗得只有分数了。
上了中学,并伴随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这种冲突不断升级,如果家长不调整好的话,一味强制专制的要求孩子,孩子非常容易爆发,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和抵制,从而造成家庭不可挽回的痛苦。从而昭示了“虎妈”教育的失败。
更有甚者,2000年浙江金华年仅17岁的中学生徐力亲手打死了自己的母亲,而发生这一惨剧的根本原因竟然是母亲给予他巨大的学习压力,逼他考入前几名。这一事件刺痛了很多家长的心灵,时至今日也仍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03
从我国古代开始,就有严父慈母的说法,在教育子女时,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丈夫用严厉的家教教会孩子对规则的尊重,而母亲却通过全方位的关心,让孩子体会到母爱的温暖。
而为何现在家庭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虎妈”?
“虎妈”这种教育理念获得很多人支持的原因是什么?
“虎妈”背后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哪些问题?
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进行深入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