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45天。2020.10.24
昨晚是“焦点小屋”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也是时隔一年后我的第二次主持,与第一次相比,似乎少了一些紧张和忐忑,多了一些自信和从容。一样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事前精心准备,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读晚上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做笔记,标注可能要分享的点,等等。尽管知道晚上与刘老师的挑战咨询约练奖励——咨询展示冲突,估计有时间来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应该有限,毕竟刘老师那边的吸引力更大,但我相信,“焦点小屋”里有1147人,总会有人惦记每周五晚上的读书相约。7:28分,当我发起电话语音时,董老师第一时间就进来了,顿时一股暖流从心里缓缓升起。接着陆续又进来几位老师,按照读书会的流程,开始分享上周“确定”的话题。每位老师的视角不尽相同,但都结合实际案例或生活事例分享,非常的珍贵和有意义。董老师还结合疫情期间听到的专门针对疫情下心理防护与干预策略给大家做了较为细致的分享,满满的干货,非常受益。在读书环节,甘老师分享了一个最近在做的案例,这个案例非常有代表性,也很契合读书内容。通过甘老师的分享,让我看到了甘老师作为咨询师的助人之心、之力、之爱,咨询师的尊重、接纳、耐心陪伴与等待,评量问问的运用,打开了来访者的“话匣子”,从梦境到现实,看似一瞬间,却隔着万水千山,梦境是如此的唯美,然而释梦的人却是如此的伤心、落寞,现实的他不论怎么地的隐忍、压抑自己情感、需要,怎样地拼命地学习、努力地迎合父母,似乎受伤、被忽视的总是他……陈老师的案例也是关于孩子的,看似孩子们外在症状是如此的相像——厌学、叛逆、沉迷游戏、脆弱的不堪一击,或者抑郁、焦虑和强迫等,而实际上孩子们的经历却千差万别,心理冲突的程度各异,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家长不易,孩子也不易,不易的人共处一室就是不易之不易了。每每着孩子们的故事,心里面总是隐隐作痛,作为父母,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而孩子的表现却总是让我们伤心、失望、痛苦,家长何曾想过,孩子在这种有条件的、甚至是强加的爱之下,他们伤心、失望、痛苦吗?家长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泄情绪、不满,可以打一巴掌再给一个枣,孩子可以吗?还有,我在想,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孩子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会怎样?百分之多少将会是拒绝的?或者说孩子认为那不是TA需要的爱呢?想起网络上的“段子”:“孩子因成绩不好, 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还有一种父母,有未完成愿望(如自己没有上名牌大学等),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记得有一篇文章,爸爸要求孩子考班级第一,然后年级第一,再到市里第一。孩子对爸爸说,我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但也有一个要求,就是当孩子考班级第一时,爸爸挣得钱也是班上其他家长最多的,当他考年级第一时,爸爸挣的钱也是年级家长最多的……,爸爸听完,无语……
读书会参与的老师虽少,收获却一点也不少。如果不是在“焦点小屋”群发起,周五的读书会更像一个“读书约练”,一个知识点结合自己的个案,可以聊的更细更深更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