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芳草——易力生对句之三
对联一副
天涯何处无芳草(古出句)
海角他时有锦书(易力生原创对句)
另附七律一首(新韵)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
海角他时有锦书
草木枯荣合四季
书音好坏过三颅
须知乐业能成事
还道安居要入厨
改善情商依克制
放开眼界靠思读
注1:
“天涯何处无芳草”出制自宋代苏轼《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2: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注3:
苏轼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宋代王安石变法时,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宋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宋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宋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左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左通右告
鄙文异想横生,诚请关注。鄙文为原创,欢迎分享,如有转载,须注明鄙文出处及鄙人笔名。推荐应用百度或360搜索“易力生对句”及对联知识,培养对联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