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 浪漫樱花_eebf | 来源:发表于2025-10-09 21:32 被阅读0次

      我常觉得一个好人的身后,必有一位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我时而又觉得一个坏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误导。

      一个孩子成了好人,社会受益,人民受益,集体受益,邻里受益,但活得充实,受益最大的,还是他的父母和他自己。一个孩子成了坏人,社会受害,人民受害,集体受害,邻里受害,但受伤最重的,还是坏人自身和他的父母。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活得更实,为了我们自己能生活得快乐,我们应该走进孩子广阔的心灵世界中去,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然后辛勤地耕耘,浇水,施肥。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我始终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教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明天的大地会更新,明天的世界会更好。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如日之升,把未来照亮!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依次为:①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②虽平凡,但能构筑家庭。③遵纪守法,有道德。④经济上富有。⑤为国家、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⑥有社会地位。⑦其他。

      日本学生家长家教内容的选择依次为:①注重养成基本生活习惯5②注重正直果断教育。③注重培养子女的丰富感情和个性。④注重忍耐力、自制力的教育。15⑤注重子女能自觉行动、有自己主张的教育。被⑥注重子女能理智适应环境的教育。⑦注重发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教育。⑧ 注重学生取得好成绩和获得学历。

一、西方国家的育儿观。欧美一些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学生不喜欢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点。

1.对孩子采取命令式。这些命令、指令有时是对的,但有相当多的并不符合下一代的实际。我们当年面对这些不符合实际的指令时,心里不也是不喜欢吗?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大了之后,他有一种自立意识,面对家长的命令,尤其不喜欢。

2.唠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翻来覆去的那么几句话孩子学习不勤奋,或者只是觉得他不勤奋了,就说:得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途……这些话也许已经向孩子重复过千遍了。

3.埋怨、指责。孩子犯了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训斥一通。许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他们渴到帮助他们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到的偏偏又得不到。

4.打骂、体罚。更有个别家长,用打骂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孩向我告状,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跪搓衣板。

5.爱得过分,爱得过细。有的家长,面对自己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像两三岁时那样爱法。尽管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的爱,还是不使孩子满意,甚至反倒使孩子更不喜欢自己。一旦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会非常向孩惊喜,非常高兴,会更深地爱父母,更全面地喜欢父母。

怎样让孩子喜欢自己呢?我建议从以下五点入手。

1.变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家长想让孩子不看那些肤浅的言情小说,可以站在和孩子平等的朋友的地位,一起讨论,看这些小说利有几分,弊有几分:书不是不可以看,而是学业紧张的中学阶段,最好看一些激励人这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文学作品,谈情说爱的作品读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再在看也不迟。这样讨论的方式,很容易使母女达成共识,孩子也会在商量的气责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觉得自己有了自主能力,觉得自己的认识能力正在 家里提高,也一定会更喜欢民主型的父母。

2.寻找新的话题。那些已经唠叨了上千次的话题,尽可能避开。完全可以改成“李嘉诚当年”“华盛顿小时候”……这样说,孩子喜欢听,觉得是在激励她,暗示她会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她还会为家长知识面宽而感到自豪。忆苦思甜也不是不可以,适当地忆苦会使学生更珍爱今天的生活,变成激励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动力。

3.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误时,要帮助她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定出提高成绩的措施,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想不出办法措施呢?那就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安慰吧!引导孩子回忆一下她最辉煌的时刻、最成功的一天,另外还可帮助孩子找到目前自己存在的长处和优点,学科优势,或学科中的单元优势。这样孩子会树立起信心,会觉得母亲理解自己,会觉得母亲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支持比生活上的关心更可贵。决不能在孩子失误时,再施加一顿埋怨、指责、训斥。火上浇油,只能浇得孩子更加心焦。

4.勇于向孩子认错。人都有急躁、激动、愤怒、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家长在气头上,控制不住自己,而骂了孩子,甚至是不喜欢打了孩子几巴掌,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很后悔。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孩子会更喜欢家长,孩子也会学习家长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成为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人。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商量今后预防打骂事件再重演的办法。这样做,使家长、孩子双方都变得更聪明,更理智,更高雅。

5.去掉多余的爱。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哪些爱是她不愿意接受的。如给她盛饭、劝她吃菜这类事,五六岁的时候这样做可以,她都16岁了还这样做,她当然不会喜欢。凡是她能做,时间又允许的事,就让她自己作,在做的过程中她还会增长能力。还可以引导她给家里做一些事情,承担一定的责任。这能使她感觉自己坚强了,长大了,还会增强责任感,更深地体会家长辛苦。

      孝敬父母是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越厉害,他就是越想从高呼口号中捞取个人的私利。

      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绝不单是骨肉亲情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了使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国家负责。即使父母、长辈有时批评过严甚至委屈了孩子,也引导孩子不用顶嘴的方式对抗,学会先顺着父母和长辈的心,事后再平心静气地向父母及长辈解释。

      父慈子孝,子孝父心宽,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更多的人。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一点都不矛盾,只有良师益友才会引导孩子孝敬父母。大多数孩子本性都比较纯朴善良,为人厚道,只是不懂该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引导得法,他一定会成为体贴父母、对爷爷奶奶恭敬有礼的好孩子。

家长应该果断地拔掉他心灵中埋怨别人的幼芽。怎样拔掉呢?英国大科学家牛顿诞生在农村,父亲是一个粗野、古怪而又很窝囊的人,37岁才和一个不很聪明的农家姑娘结婚,婚后几个月就死了。除此之外,就不知道牛顿父亲的其他详情了。牛顿是在父亲死后不久出生,在根本不知道父亲长相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发明家瓦特出生于英国苏格兰一个叫格里诺克的港湾小镇,父亲是一个专门制造航海用具的手艺人。小学毕业后,瓦特便在父亲的小作坊里干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父亲是钟表匠,生下没几天,母亲就撇下他死去了。大画家达·芬奇的父亲是村子里的公证人。他生下来,就离开了亲生母亲由继母抚养,继母对他完全放任自流。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自传中,有如下记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祖父乃至祖先都是天生的农民。父亲后来移居曼斯菲尔在那里当了矿工。这样,我就是农民出身。父亲年轻时是一个贫穷的矿工。母亲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柴火回家。父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抚育了我们的。”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父亲是个贫穷的修鞋匠,家里连床都没钱买。娶妻的时候,才从旧家具铺买来某伯爵办丧事停棺木用的台子,把它改成了床。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家就是在这张床上诞生的。他的母亲也没有学问,但是个充满信心的正直的劳动者。毛泽东则是湖南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相信孩子听了以后,能激发向上的气和力量,能自觉地把心田里那根刚刚萌生的埋怨父母工作平凡的幼芽拔接下来,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埋怨父母的危害。

秦志

母,自然就放弃了个人的努力奋斗,心灵中勤奋的幼芽,自强不息的幼

听计从。

苦干实干的幼苗成长所需要的水分、养料都用来支援那棵埋怨父母、埋怨

志忠16

境的幼芽的成长了。结果好学上进幼苗枯萎以至死亡,那棵怨天尤人的幼

势了,不

却发育成小树,直至长成覆盖心灵的大树。对别人动不动就埋怨指责一 这不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天也太昏,地也太暗,自己

认识的过

了会埋怨,什么本事都没有,那不是活得太苦太累,太可怜,太没意义了吗? 咱们

如果这样分析,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仅今天拔掉了埋怨的幼芽,今后

5岁

也不会让埋怨父母、埋怨别人的幼芽在心田复生。 6岁

再接下来,还可以帮助孩子分析班上那些工人农民家庭的孩子学习领 到了

的原因,他们怎么预习,怎么听课,怎么写作业。引导孩子学习他们的经验从一点一滴学起。

到12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那些穷苦家庭出身的杰出人物,有哪些共同的年,也好的品质和学习工作特点,以激励孩子在大的方面以杰出人物为榜样,形更持久的前进动力。

1421

不许孩子埋怨父母是工人农民,绝不是为了使家长心理轻松,最要紧的是为了孩子的现在和将来。

253035

不做任

·024.好父母好家教

大及诸弟饰

孝致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曾文正公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1.祖传的治家之法。其祖父曾玉屏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治家方法,为“八字,三不信”。

八字的具体内容是:

考,即诚修祭祀祖先。

宝,即善待亲族邻里。

早,即每天早起。

扫,即打扫屋室、院落。

书,即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

蔬,即要自己种菜。

鱼,即养鱼。

猪,即养猪。

三不信是: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灌输这些内容并身体力行,率先贯彻之。

2.曾国藩的治家之法。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写给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指出:“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二、教育子弟读书做学问

1.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2.要刻苦读书做学问。曾国藩利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勉励儿子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划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3.读书做学问要讲究方法。曾国藩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4.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三、教育子弟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

      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给儿子写信:“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四、教育子弟要谦恭谨慎

      曾国藩是赫赫有名的大官,他的家属久居乡间,他要求不要有官家风味。“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其长子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次子研究古算学有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钧那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那样的教育家和学者。摆事实,讲道理,以身作则,要求具体的教育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re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