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在25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中写下的动人诗篇,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老师们的珍贵礼物。全书不仅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体主题,而且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列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积极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奋斗的战士。
这本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许多原理,但却不是单纯的理论性阐述。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的,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读者引入了特定的环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和启示。
这本书的第一篇题目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里面列举了很多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其中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一个孩子打伤了另一个孩子,但他不愿对干这件事情的原因做出任何的解释,一直执拗地沉默着。通过事情的发展,最后作者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通通装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是像俗话所说的那样,要舍身处地。
想来,我们班也是有这样的孩子。这使我回想起过去,我和我们班孩子之间,以及个别同学之间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冲突。记得自己刚做老师的时候,每当遇到班里面孩子之间有纠纷,我总是更多地关注谁有理,谁没理,像法官一样对他们进行公正地评判,我必须要分出一个谁对谁错,然后对错的学生进行谆谆教导或者严肃批评。后来,我觉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像是为受委屈的孩子伸张正义一样。有些时候,能很容易地给受委屈的孩子伸张正义,但有时候,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那些犯错误的孩子却屡教不改,他理解不到你说的那个点。于是你就莫名其妙地陷入一个怪圈,非得去较劲,让自己也带上了愤怒的情绪。所以每次解决完学生的纠纷,自己也会自伤三分,难受得很。后来呢,有老师告诉我,你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替某个学生去伸张正义。在这位老师的劝导下,我的确能非常顺手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也不那么劳神费力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的确,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照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条条框框办事的审判官,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应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有时也会因一时不慎而犯急躁,但只要他是出于好心,孩子们是会谅解的,但是孩子们对教师冷若冰霜的不动感情的态度和冗长的说教,对他们总想站得比孩子们高一头,而不为他们的事情动心的态度是从来不会谅解的。
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时,我还是需要带上自己的情感与判断,只是心里还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