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多年没有因为公务来过北京了,上一次还是2020年,当时一直停留在东城区,因为口罩的原因连海淀区都没敢过来。
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经常来北京,培训、工作、会议,每一年最少1-2次,多的时候一年跑个4-5趟的时候也有,说起来北京的同学最多,刚毕业的时候挺激动,但很快就发现北京的同学们一直都对我们的拜访不冷不热,主要是因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同学们轮流着来,而且有一些譬如我,实在是来的次数太多了,很快就把热情消耗的差不多了。后来到北京就不再主动找同学,随缘份看能否碰上,碰上就聚一下,碰不上就算了,但是如果有其他省的同学在北京是一定要聚一下的,因为他乡遇故知还是难得的事情。
第一次进北京坐的还是绿皮火车,需要36个小时,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下去买的武昌鱼实在是太好吃了,第一次去待了将近一个月,和培训的同伴们一起溜出去看电影《花木兰》,还因为不想绕远路干脆从上锁的铁门翻回来。后面有过一次在北京工作了1个多月,因为时间长交了不少好朋友,结下的革命友情一直持续到很多年后,在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下,系统内先后建设了很多个大的平台,里面涉及到的软硬件的方方面面,不培训完全玩不转啊,职业生涯里遇到了两次大规模的培训。
当然培训这个事情一旦时间拉长就是个苦差事,培训地点从局里慢慢变到京郊,后面干脆拉到河北,学习过程的辛苦就不说了,回去这摊子事情可就跑不掉了,必须担起来并且学以致用,就应了那句话“学得会,讨得累”,但凡有点选择的都不太愿意去,有些省就出现了培训专业户,几乎次次培训都能遇到,或者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人员,我所在的边远山区进京一趟实在是成本太高,一般一去就不换人,连着学上两三个星期,白天学习,晚上一起散步、喝茶、闲聊,枯燥的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了,更何况还遇到很多境遇相似的同伴,干着一样的活,遇到差不多各有千秋的领导,一起抱怨一起吐槽,竟然慢慢的也有了朋友遍天下的感觉。当然这一切在口罩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培训都搬到了线上,大家都隐在了屏幕的背后。
时隔多年以后再次来到这里,熟悉的路还是没有太多变化,路边的吉野家还是很热闹,大门口的口腔医院也依然伫立不倒,这个世界变化与不变之间原本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路过办公区,北京的城区里绿化好一点的地方有很多乌鸦,总听见“呀—呀—”的叫声,有些刺耳和凄凉的意味,这可能是历史悠久的背景声吧,毕竟这里是北京啊。
到北京当然要品尝一下美食,记得第一次吃烤鸭的时候才知道,现片的鸭皮很酥脆,最精华的几片粘一点点白糖味道特别好,剩下的才是蘸酱加上葱条和黄瓜条卷饼吃,这一次吃到的蘸酱味道非常好,有着很浓厚的黄豆香味,只是烤鸭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半只吃下来竟然有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
还有就是涮肉了,牛羊肉稍微在锅里涮涮,蘸着浓香四溢的芝麻酱,实在味道很不错。还有烤肉季里好大一串的烤肉,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还有那各式各样的干果,都曾经是北京带给我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