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皎夜寂静,今安在?
在我的仅有一点记忆中,记得那时,房后隔着队里的一排公房,是两个大大的长方形粪坑,在往北隔着一条土路,是一个池塘,名字叫大池塘,是不是有个小池塘,已不记得了。每到深夜,还会传来捣衣声,棒槌打击衣物的声音,母亲总会念叨一声:唉,作孽的,这么夜了,还在洗衣服。每天天不亮,池塘边便热闹起来,最早的是倒马桶,刷马桶的声音,后来渐渐人声四起,码头上是洗衣服的人,稍微晚点,就要在后面排队,一个个脚盆五颜六色的衣服,有序的排着,主人们在岸边有几句没一句的聊着,不用担心有人插队。
当然,刷马桶是左边的码头,洗衣服是右边的码头。
很快,码头恢复了宁静,小鱼们占领了码头,抢食着一星星的米粒,因为也有人把米带来淘。
早晨的码头,是女人的世界,但大池塘也有一景,至今依然记得。常常在中午的时候,我会到码头干一件事,用淘米篓子,放点饭去兜鱼,兜回来给猫吃。此时,常看见一个丈夫拎着一大桶衣服,一个妻子跟在后面,到码头,丈夫把衣服放下后,蹲在岸边,妻子开始洗衣服,两人还不时聊些什么,当时觉得这个画面好好啊。现在想来,他们选择中午还是有些用意的。
可现在的孩子,只是认识池塘这个词,拿到万户捣衣声,马上知道“以声衬静”,写出了长安街头清晨的宁静,可是这个诗句的现场早已不复存在,孩子们根本没有一点记忆,纯粹是应试的套路,多么遗憾,可悲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 ,近期和孩子们在学习三峡,答谢中书书等写景的散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多么美丽,令人愉悦的画面,可是,孩子说,老师什么是池塘,老师我只是在菜场见过鱼 ,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些句子只是留存于书中,而且永远走不出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每每抚摸这些句子 ,感受那些令人心动的美,可心里更多的心痛,人与自然甜美时光已一去不复返了!
时代在进步,科技与文明并不是对立的,科技给人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那我们让学生学习只有书本上存在的东西,目的又是如何呢?
核心价值观,人文价值也是语文关照的一部分,所以语文一次次改革,前段时间强调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环保课,政治课…… ,要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要关注语言表达,写作指导,这些都是必要的。可是语言分析只是停留在纸上,没有现实的背景或主观的体验,师生的赏析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而已,又有何美感呢?
所以在学生质疑池塘时,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可以追问一下,池塘为何没有了,到哪里去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问答产生的效果,比那些轰轰烈烈的环保口号有温度多了,相信,这样的课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些一颗种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些种子会生根发芽,那就是我们明天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