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建房记(2019.046)
四十年时间,两代人的时长。从1978年到2018年,整整四十年。
1978年到1998年,是父亲的人生主场。这二十年,父亲在农村老家盖房,在县城单位盖房。两次盖房,他耗尽了大半生的积蓄。置下了农村老家我哥家,县城单位他的家。
1998年到2018年,是我的人生主场,也是正好二十年。2018年一整年,我在工作之余最大的事情就是装修新楼并且在供暖季到来之前入住,现在新楼我的家,老父亲跟我一起住。
1
父亲的盖房起源于1980年。父亲属于那种“一头沉”的家庭,母亲在农村,哥哥也没有上出学来,也在本村务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母亲、哥哥还有我,都在村里分到了地,父亲也向村里申请到了一块宅基地,于是就开始在村里盖房。
地基是个大深坑,父亲在下班以后就用小推车,一车土一车土的垫,终于垫好了地基。没有砖,也没有木材,在舅家村里砖窑烧砖,自己到小河边的地里打坯脱坯,把原来旧屋用过的木材和椽子也都用在新房的建筑上。经过很艰苦很长时间的努力,才盖起了四间“里生外熟”的新房子。
1979年父亲由村小学民办教师转正为国办正式教师,落实了农转非政策,并且调入了县城所在地的公社(镇中)中学教学,教学任务很重,父亲和母亲就是晚上端着煤油灯,连夜抹泥刷墙,外墙勾缝。记得小时候寒冷的夜晚,寄住在别人家的我醒来发现父母还没有回来睡觉,正要出去寻找他们,却发现他们怕我和哥哥害怕,把屋门锁住。他们还在新房里忙活,一干就几乎一个通宵。父亲老是跟我和哥哥讲那时候盖房时他还是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区区五块钱的工资,硬是盖起了一套在当时农村不算落后的新院落。现在想来,在外面工作的父亲,又在村里盖上了砖房,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我的童年少年小就是在这套院子里度过的,一直到我上初中,哥哥成家结婚,侄女出生。
2
父亲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赢得了同事们和学生的好评,他从学校的教导主任干起,后来担任副校长、校长,一直到中心校校长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后来父亲才在县城的单位要了一间宿舍,一方面为了上班办公方便,也为了我上初中提供便利。父亲又开始在县城单位盖第二套房子。
那时候工资虽然涨到了几百甚至过千,却也经历过乡镇教师工资拖欠的事实,有时候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好在1996年我也参加了教育工作,也在与父亲一块积攒资金。我把所发的工资如数交给他,跟他一块为盖新房子而准备。
后来买砖瓦,平整地基,跟着他去泊头市富镇买木料,找人打夯,进沙子水泥,订地砖。终于在1998年春夏之交,位于县城单位的新房子完工了。
1998年10月我结婚入住新房,父亲也从那间宿舍一块搬了过来跟我住在一块。父亲和我的工资都不算高,为盖这处房子东挪西借,拉了不少窟窿。直到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不再拖欠教师工资,同时教师工资也慢慢在涨,父亲1999年工作满30年,离开一线退休,为了还债,以老迈之躯不得已四处打工,这才还清了欠债。
3
2010年以后,父亲正式办理退休,我也调动了单位,来到了县直学校,有了住房公积金,县城里也开始开发商品房,各处高档现代化住宅小区陆续兴建。2012年十八大以后,政府开始大力整治环境,逐渐限制采暖季烧煤,再加上原有住房保暖性能比较差,即使烧暖气也不能保证屋内温度,父亲岁数越来越大,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于是我就兴了用公积金再购买一套楼房的念头。
经过一番繁琐复杂的比较决定,2016年买下了现在的新楼房。去年十二月底拿到钥匙,今年开春装修,暑假通风,秋后采暖季到来之前入住。这时,距1998年父亲那次盖房正好二十年。
四十年只是历史的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我家来说,却经历了从农村老家到进城落户再到喜迁楼房的三步走进程。回顾这段充满艰辛与苦涩并存的家庭建房史,不禁为这四十年来整个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感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