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10-30从话题到问题

2023-10-30从话题到问题

作者: 黑雨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3-11-01 10:06 被阅读0次

怎么从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里,找到具体的问题,然后发现驱动问题的核心难题。

这是一个不断向内探寻的过程,也是一个帮你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者”的必经之路。

研究最开始的阶段,你只有话题。

所谓的“话题”就是你所在的领域。

比如你的专业领域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范围太大了,涵盖无数选题。

你可以说,我的研究话题是唐宋文学、《诗经》、计算语言学、创意写作等等。

总之,“话题”的作用是让你有归属感和使命感。

有了话题,你的内心会踏实,方向会明确。

但是话题也可能有欺骗性,甚至是研究障碍。

当一个研究者,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告诉你的时候。

他的脑海里是有很多线头的,这个话题为什么值得研究?

该研究哪些潜在问题?

该选择什么路径?

他的思路并不清晰。

这样,一个话题就没法发展成一个研究项目。

如果选择的策略是“缩小研究范围”。

“狭窄”的话题比“宽泛”的话题更容易处理,但话题范围小了,研究对象就少了,那些经验不足的人就容易走进死胡同里,他只知道我要做什么研究,但是回答不了“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

结合我们生活经验,很多人总把我要“做什么”挂在嘴边,但“为什么做”和“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要害问题。

一个学生和导师讨论论文选题。

学生说,我想研究中国的风水学。

理由是:在风水学里,地形和自然环境,都是活跃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对人的运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如果遵循这种能量运作的规律,去设计住宅或者城市,就能提升运势;如果忽略或违背这些规律,则可能带来灾祸。

教授说,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做这个研究,我也不清楚你的关注点具体在哪里?

这个学生是优等生,知识储备不错,见老师之前还做了大量准备。

于是他答复起老师来特别流畅、特别自信,他说: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为风水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性”的角度,可以检测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转型期间的“知识生产”情况。

听到这样的解释,我们很容易被糊弄过去,因为经他这么一说,这个选题的确有所谓的“重要意义”。

但教授指出,你仍然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

如果你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现代性”,那不一定非得选择研究风水。

你完全可以选择研究教育改革,研究化学工业的发展,哪怕是研究外国著作的翻译历史。

总之,探讨现代性问题的方法数不胜数。

学生继续用那些“听起来很聪明”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比如“文献中存在着空白”“在我们的知识图谱中,有一个尚未填补的重要领域”等等。

学生在试图用“正确的学术语言”与导师进行交流。

“文献中存在空白”是假定这个话题很重要,必须得到大家的关注。

但它究竟对谁重要?

为什么重要?而且,人类知识界存在无数“空白”,为什么非得填补“风水”这个空白呢?

学生的回答无法让教授满意,这不是学生的“经验不足”。

大多数研究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学者,都会本能地使用“重要性”或“意义”这样的词汇,来合理化他们潜在的研究想法。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在于,这些词汇是由一个虚构的外部评判者来定义的。

而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我们并不需要外部评判者。

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关于个人的话题。

我可能对很多话题都有潜在兴趣,为什么我要选择这个?我与这个话题的联系在哪里?

为什么它对我如此有吸引力?

学生说道:我妈妈是个律师,她受过高等教育,是我见过的最理性的人。

她完全不迷信,却很相信风水,是真的相信。

我很不能理解。

当他说出是“妈妈很相信风水”,所以他想研究风水的时候,一些很清晰的问题就会陆续出现:

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很理性”,却相信风水。

那哪些东西在他看来是一个“理性的人”不可能相信的?

冥想?瑜伽?反射疗法?精神病学?经济学?

是哪些人或哪些东西,定义了“理性”和“非理性”的边界呢?

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对这个边界的定义一样吗?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我认为风水和理性是不匹配的?

这些问题尽管很多,但它们都跟学生最初的假设“理性的人似乎不应该相信风水”有关。

问题不再宽泛,而是很具体,不再发散,而是有聚焦。

这就好像正在开车逐渐远离城市灯火,突然之间,学生看到天空出现点点繁星。

问题不断涌现,填满了笔记本。

他的思路变得开阔起来。

他实现了从话题到问题的转变。

第一,在初始阶段,你要记得让自己显得脆弱。

刚开始做研究,我们不够老练,这不是坏事。

一旦你想显得成熟专业,提出问题的时候,你就会犹豫,担心我提的问题是不是很幼稚。

但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问题不需要修饰,甚至不必连贯,只要保证问题诚实而且具体,符合我们的知识水平,就可以了。

第二,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想法也许来得很快,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它也会被很快遗忘。

把自己思考的痕迹留下来,以后也许会派上用场。

第三,从内部产生问题。

这一点特别重要,也常被我们忽视。

提出问题的时候,记得,你要首先做到和自己产生连接,你的问题一定是你的知识、你的假设、你的兴趣推动的,不要试图“由外向内”思考,不必迎合某些假想的外部评判者。

相关文章

  • 从问题到问题

    从上一次展示课当中,知道之前自己理解的“以生为本”是一种自欺欺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的以生为本,是从自己想...

  • 从直销话题到用户思维

    今天朋友带着她的一个朋友突然拜访,问她近况才知道她目前主要在做一个品牌的直销产品,带着的这位是她的上级。 一路聊的...

  • 从问题到课题

    不要质疑孩子的能力,尤其很多事情她们都可以办到,只是你单方认为她们办不到,解决了一个问题她们也会很有成就感,增加自...

  • 从问题到课题

  • 从肤浅问题到问题延伸

    群聊本身也是站在利他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然后会有人反馈你的方法是否有效。而不是总说自己很聪明,群里...

  • 从聊天话题情境到社交体验

    先来再现一些社交情境,看看能有什么样的启示。 1、“话题”的情景举例—— 我们只要聚在一起,就会聊天,段子、八卦等...

  • 他们的爱情

    从见面到离开,话题就没有停止过。不管从哪个方面,他们都算聊得来吧。 很多问题,他们都能达成共识。 ...

  • 心智:从“谜”到“问题”

    01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曾建议将我们所未知的事物分为“问题”和“谜”。 当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不知道其解法,但我...

  • 格局放大点,什么都不是事!

    在农业连队承包土地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再到产品销售,都是连带的问题,男...

  • 从逃避问题到解决问题

    10月10号晚上, 无锡的一座高架桥被超载的货车压垮, 造成人员伤亡. 我的第一反应是大货车真危险, 要远离它!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10-30从话题到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qv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