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起,孩子还没有醒,于是,打开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只是看了代序的内容,便愧疚不已。书中提到:在一个人的童年,父母的存在尤其是母亲的存在代表着安全、温暖和欢乐,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是本质性的、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
我的孩子来得很突然,当时刚上班,又刚结婚,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当我知道这个生命力旺盛且神奇的小家伙在我肚子里,内心升腾起了一种浓烈的温柔的爱意。这对我来说,是很特殊的,从小就不喜欢孩子的我,居然因为他有了这样的情愫。
经济拮据的家庭,手忙脚乱的工作,并不结实的身体,给他的到来增添了诸多考验。为了不耽误工作,身处乡村学校的我基本上周末到城里产检。没有任何经验的我,经常会因为一些孕期正常的反应担心而受惊,所以基本上每周都要去医院。只有亲耳听到医生说:“这是正常情况,没什么问题,你的宝宝健康着呢!”心里悬着的大石头才能放下来。
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大概7个月左右,周末在校值周,不小心踩滑了,摔了一跤。把一起值周的领导雷老师吓得不轻,从他宿舍门口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来,我已麻利地站起来了。(场面太过于尴尬)事实证明,我的孩子从小就皮实,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的产假结束后,对工作还做不到得心应手的我,思虑再三,带到了学校。艰难地带了一年,婆婆不适应环境,孩子也基本上难以见到忙碌的妈妈,后来就让他在老家和奶奶在一起了。
回忆这一段时间,陪伴还算多,但质量并不高。我不是一个耐心很好的人,新手妈妈带孩子的难度,过来人应该都知道,而且孩子很淘,不是吃饱了就呼呼大睡的类型,反而是经常晚上啼哭,或者精力旺盛,要你陪着玩。所以一岁以前,我晚上很少能睡整觉。
操心着工作,又睡不好,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也容易暴躁。不过随着他渐渐的长大,孩子越来越好带了,我更多的时候是陪他玩。后来发现,每当我离开他,去学校时,他都会很伤心的哭,即使我走之前和他说清楚原因、去的时间。
再后来,他好像知道我要回来了,(很好奇他怎么会有时间概念,是因为学校的铃声吗?那他又是怎么区分的呢?)会要求奶奶带着在房东的房顶或者我们的窗户边看我,远远的看见我了会闹(因为还不会说话)。每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回去看看他,这一幕让我心里温暖,给我力量。
他回到老家后,由于距离远,我带班主任,事物繁杂,基本上都是两个周回家一次。他开始发脾气了,走的时候声嘶力竭的哭,追着我坐的车跑好远的路。从我离开到再回家之前,我发视频基本上是不接的,撅着嘴,板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也不和我说话。能和我打招呼都是偶尔的事情。
今天读到书中的这句话,“一个孩子如果在他年纪太小、尚未有所准备、恐慌无助的时候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或者母亲经常长时间离开他,这种分离一定会导致心灵的创伤,因为它侵犯了人与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母子纽带。”我开始反思,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有据可依的,他的身心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我的陪伴,需要我给他安全感,但是我好像做得太少、太差。他内心的恐慌无法用语言表达,只会高频率地说:“妈妈,不走!”“妈妈,想你!”这两句话背后所承载的依恋原来有这么深,我还经常因为他打扰到我的工作而训斥他,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即将开学,陪他的时间又屈指可数,又会错过很多他成长的特殊时期,想想就更伤心了,赶紧去看看还在雨声中熟睡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妈妈在这样的早晨,内心有如此大的波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