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有点大了。
我既不是什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也没做过什么深入调研,也没查阅过什么书籍。
我来写这种话题可能有点自不量力。
所以我在开篇就告诉大家,这不是什么研究,只是一些不负责任,但是看上去又貌似有点道理的猜想。
目的是为了让看到的人,对我们未来的社会多一点点更美好的期待。
二、
可能时常有人会对现在我们的人民素质感到失望。
新闻报道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负面新闻,一遍遍的刷新我们的认知。
“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啊!这社会是怎么了!”
所以现在我们会纠结要不要扶摔倒的老人,是不是要随大流做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纠结的多了,新闻中又出现“冷漠的路人”这样的标题。
这样看上去,我们的未来好像就没什么希望了。
社会如此黑暗。
这时又总有人跳出来,报道外国人如何如何,我们中国的游客出去之后如何如何。
让我们偶尔会蹦出这样的想法“我们中国什么都好,就是这人口素质……唉!”
我就产生过这种感觉,迷茫过很久,失望过很久,但是后来我想通了。
三、
首先第一点,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
这世界上微小的善是不值得被报道的,因为太多了。
微小的恶,却容易成为新闻,比如一个垃圾桶周围,一百个人经过,九十六个人都好好把垃圾扔进去,只有四个人随手仍在外面,他们经过一次就扔在外面一次,结果这个垃圾桶就变成了垃圾堆。
又或者以前碰瓷风还没兴起的时候,路上的老人九十九个被扶起都会感谢帮助者,只有一个反咬了帮助者一口,上新闻了,然后全国的坏人都学会了,碰瓷风兴起。
嗯,首先我没有质疑报道者的意思,将新闻如实报道是他们的工作,但是传播正能量也是新闻媒体的工作,这些如何权衡,我不懂,也不多说。
然后再开始聊那些坏人。
这才是本文的核心价值,我想得最多的东西。
四、
从历史原因开始聊起。
大概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
他们几乎大多数都没收过什么教育,甚至还有着过去社会留下来的大多旧思想。
他们赶上了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中的每一餐每一饭,都是省出来的,甚至都不够,只能锱铢必较,节衣缩食,或者想尽办法,多得一点,多赚一点,吃亏是觉得不能容忍的。
这是当时生活所迫,无奈之举。
然后他们这样过了一辈子。
有了我们父母这一代,他们便按照他们生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好在社会进步了许多,物资没有那么匮乏了,所以锱铢必较的情况好了许多。
然后我们的父母大多数人受了一点点教育,读了一些书,虽然不多,但是是非观更多了些,只是从小接受爷爷奶奶那样的教育,大部分仍然是比较不能吃亏的。
然后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几乎没有物资匮乏的情况,然后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只是我们父母教育我们时,不自觉的用他们被教育的方式,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也有不少不肯吃亏的性格。
好了,到这里可能,就有点理解我的意思了。
五、
我提到了许多次受教育的水平。
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常说的,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一问有了很多经典的解释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一下从我这个角度的解释。
很多事,与父母教育我们的是不同的,他们一直用他们的三观来教育孩子。
但是,他们的三观可能和这个年代已经不符合了。
有一个现象,我们的父辈祖辈,大部分思想都是比较死板的,但是随着他们中受教育的水平不同,就有一些人是可以沟通的,有一些是完全无法沟通的,这不仅是代沟的问题,更多的是思想的僵化没有办法接受新的观念。
我们接受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是无数个不同的思想,他们中优秀的,我们就不自觉的去羡慕,去模仿。
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们学习各个学科,是为了了解人类几千年来,总结的最基本也是最精炼的知识。
让你从少年时期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一直塑造一种健康的三观。
所以这样总结下来,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水平越高,素质就越优秀。
当然这种确定的结论一定是不可能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但是总体的大方向是差不多的。
因此,现在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我们,才能开始反思自己。
六、
想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怎样?
就像我,可能会跟孩子说:“要是你在街上看到老人摔倒了,一定要慎重,因为我们家也扶不起,不过将来有一天,社会要是进步了,付出的代价没有那么高的时候,还是做一个好人吧。”
这样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出现更多心底向善的人呢?
那我们下一代的社会,就会更好一点点。
如此这般,代代传承。
就像国外社会,有的国家整体素质真的高,那不就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这种代代优化的过去吗?
由此可以想见,我们未来的社会,一定是我们想象中最美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