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把一生贡献给了东晋,他在东晋这个朝代里的地位无人能够动摇,他堪称第二个"诸葛亮"
年轻时的王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领袖。有仁心,有情商,可以使人们团结。可以很好的辅佐君王。中年时的他,不拘小节,有识度,淡泊名利,可以接受他人的评论。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王导给人的形象,像极了一个"贤臣",拥有了"诸葛亮"和“霍光"的才能,简直就是他们两个的化身。
大兴元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座,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若。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辉,臣何以瞻仰?"司马睿这才作罢。那么司马睿为何要邀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呢?因为司马睿建立东晋,并且在国中的威望,这全都要归功于王导。如果没有王导,何来东晋?可王导为何要坚决辞让呢?和君王同坐御床,那是王敦那样人梦寐以求的。可王导就不一样了,坚决辞让。他如此坚决辞让的原因就是"君臣之礼"。身为一个臣子,怎能和君王平起平坐呢?从中可以看出王导非常拎得清,自己的地位。从中也能看出来他们两个很像是"父亲和儿子"。因为父亲和儿子可不是一辈的人,可不能平起平坐的。
王敦叛乱,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一件大事。起初,王导拒绝了王敦废晋元帝,而立其他年幼的君主的想法。随后,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以诛刘隗、刁协为名进攻了建康,并击败了朝廷军队。在这种时候,王导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有两种可能,第一:加入叛乱,第二:继续当好自己的官。那么如果他加入叛乱,那他将会被戴上一个不忠的帽子,并且他曾经的那些辉煌经历,将会让人们通通忘掉。中国有句俗话:"好人难当,坏人好当"。一次不忠,可能,"王导"这个名字将会遗臭万年。如果他选择当好自己的官,目的出于三种可能,第一:为己,第二:为家,第三:为晋。第一也就是自保。第二,如果王敦失败,他们家族将会面临满门抄斩,王导自然不敢拿自己的家族来冒险。第三,他不想让天下大乱为国着想。那么最后王导做出了选择,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亲自率军,打败了王敦。
王导死后成帝给他办的葬礼,都能比得上皇上了。他配得上这样的"殊荣"吗?肯定配的上,因为王导的一生都在为东晋献力。
可能在未来,"琅琊王氏"的列祖列宗看待王导,就像看神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