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需求或创造需求、市场定位并设计产品、组织资源生产产品这是企业运作的逻辑流程。组织资源额核心是管理,而管理的核心则是分权与激励。
关于分权和激励,重要的指标是创始人能不能分享。所有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软件业、互联网行业、投资银行行业,股权都极其分散,而那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造纸行业、化工及矿山等行业,股权相对集中。这是因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是人,需要靠股权分享来凝聚人才。大多能分享的老板都能做大,而不能分享的老板基本不能成大事。
分享因此成为很多公司的目标文化。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分享这个问题,总结分享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金钱的分享。财聚人散,人聚财散,这是象牛根生之流都知道的道理,但也有很多老板仍不懂,或者说他们也不在意人聚。但没有好的人才聚集,肯定是成不了大事,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愿意分享钱财,不在意钱财,说明个人已经足够富有足够强大。
第二个层次是智识与资源的分享。中国的文化,师傅教徒弟,总是要留一手。为什么要留一手?因为如果土地全学会了,可能就不听我使唤,甚至会成为威胁。只有那些有自信的人,内心够强大的人会不在意这个威胁。我对胡舒立的钦佩,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在于她向方蕾推荐自己弟子的报道,胡对方说:她是个出色的记者,希望下次她与您交流时,你能象对待我一样对待她。她对下辈的培养,是倾囊相授,这既是无私,也是因为自信。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第二个层次,已经是大牛的人物,但还有第三个层次。这个层次如何定义,是我这几天一直在想的,但仍没想清楚。粗略的定义是对自己的权威或控制力的分享。这是最高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人强大到不在乎钱的占有,第二个层次的人强大到不在乎智识的独占,第三个层次的人可以强大到不在乎自己的权威或控制力是否受影响。
上大学的时候常想毛泽东与华盛顿,都是开国元勋,为什么前者选择做皇帝,而后者选择做总统,甚至是总统都不愿意做呢?毛是牛人,但我现在回想这比较,觉得虽然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但真的可以说,因为华盛顿内心足够富有,足够强大,根本不需要这些控制力,但毛则虚弱多了,在意这些控制力,所以才有了中国近代的悲剧。
控制力这东西,真是有些无聊,但虚弱的人不得不追求。现在做为一个老司机,开车时我的手只是轻轻地搭在方向盘上,回想起刚学车时,两个手死死的把着,车也累,我也累,实在可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