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缺的只是金句吗?
文/悠然
加入写作课后,每每听到老师说对同学说,“你的金句需要再提炼一下;这个金句不够理想”时,总不以为然。
等轮到自己的作业被点评时,才发现“你的金句不够金”这句话,竟有紧箍咒般的魔力。以至于每次对着作业,想要攻克金句关时,便会阵阵犯晕。
本着想要被认可,想要努力写好作业的心,一本书一本书地扒,一条搜索一条搜索地找,可金句却像墙内的芭蕉,只听萧萧不见君来。
缺了金句,文章就如白开水,可金句在哪,怎么才能找到?我无从得知!
昨日读宁静的一篇文章,被最后一句话触动。“脚步没到,心,就等等。”读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了那个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的故事。
宁静的这句话,是全文亮点,这个亮点就是金句。这个金句为何会有这样的张力,能让读者产生共鸣?难道仅仅是“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这个故事的张力?
淘宝买了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下午收到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书中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股风啊,不为一株树停”,读到它,莫名地想起柴静写的那句话,“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风一过,摇得如痴如醉,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花一软,再努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
读这样有画面感的句子,心里会一动,眼前的字透着别样的灵动,心早就欢喜不已。
同样的文字组合,为何她们写的就能传递字词之外的意境,为何我就不能?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强调,写文章要讲究画面感,文字的铺排要有张力,节奏要好。我一遍又一遍试,一遍又一遍地改,可是写出来的东西永远味同嚼蜡。
晚上再读一遍宁静的文章,我慢慢发现,文章之所以能打动我,一方面是作者对文章的驾驭能力的体现,但更多的是人生感悟的一个综合体现。
换言之,因为作者对生活足够用心,所以那些文字具有了穿透读者内心的力量。这个用心,一方面是对素材的敏感度,另一方面折射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歌德让他的弟子去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我不喜欢他们”,歌德批评他:“你要成为一个写作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必须投入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
歌德对弟子说的一番话,传递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作者是懂得用心感悟生活,是不带目的投入生活的。作者既是书写者也是观察者。没有用心观察,哪来触动人心的体悟?
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味同嚼蜡会如影随形与我,其根本就在没有“用心”投入。
写作业的时候,为了写好往往会很用力。当我的潜意识想写好一篇作业的时候,“感受”已经拧成一股绳了。“感受”不流通的时候,心就无法传递正确的指令。心不在正确的位置时,用的力都是错的。
用错力的根本,还是在没有用心体会“写作者”这个角色。写作者是需要融入生活,体悟生活,然后再去表达的。而我,之前所写的都只是为了完成作业。
好的文章,都是作者融入生活后的综合体现。作者与生活的融合度越高,文章打动人心的张力越大。
宁静的文章,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种通畅的感觉,自然而然被带入,自然而然被触动。
龙应台的文字,看似淡淡的叙述,其实浓缩了她半生的感悟。
柴静的文字,画面感如此的强烈,其实是细微观察后的精准表达,因为用心了,所以感受就流动了。
好的文章金句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单纯追求金句的写作,金句注定只是金句,是无法触动读者的。
我的写作,缺的只是金句吗?不,缺的是对“写作者”正确的认知!
网友评论
南 无 阿 弥 陀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