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空性》
康德指出,人类不可能脱离固有的认识能力去认识事物,因此所认识到的永远是现象,不可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体世界。
到尼采就更进一步,指出现象背后并没有一个本体世界。最有意思的是,他论证了这个本体或实体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首先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它设定了一个不变的实体即“我”,而本体概念其实就是把这个“我”外推到世界的产物。他的这个观点和佛教的“无我”“无自性”非常一致,但是比佛教晚了两千年。
但从佛法角度来说,众生本来就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只是在现有生命状态下隐没不见,需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将它开发出来。一旦开启这种智慧,就能遍知一切,无有遗余。因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认识心的无限,也就认识宇宙的无限。
二十世纪的西方哲学家,要么走向宗教,要么走向诗性的体验,比如海德格尔。或者干脆放弃本体论,不谈无限,只探究有限,比如语言问题、社会问题。
通常,我们是靠理性来认识世界,但理性是由文化、教育、思维而形成,是有限的,无法直接通达实相。所以佛法讲到实相时,要超越二元对立。比如《六祖坛经》讲到“不思善,不思恶”,在一念不生之际回光返照,才能顿悟本心,彻见实相。而在思维或意识层面得到的所有认识,其实都是思维制造的影像,并不是真相。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帮助我们开显自身本具的觉性。有了这样的智慧,才能摆脱认识上的一切迷惑,通达实相。
佛教认为世界是有真相的,这个真相不是本体,也不能靠理性来认识。我很不清楚的是,怎么来表达这个真相。你说空性,但空性是什么?老子的“道”是不是与此相似?
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不仅有关于空性的理论,还提供了具体的修证路径。佛法修证的核心,就是通过闻思了解空性,进而通过禅修体证空性。然后进一步作空性禅修,以此清除生命内在的无明。所以佛法修行会有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见道,就是见到空性。但见道之后还要修道,依空性禅修,才能通达圆满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