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一些事情回了农村老家一趟,就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农村这些年因城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变化主要在于人口越来越少、老龄化严重(因为年轻人都外出了)、植物野蛮生长。
在我们村里,基本上都只有老人在留守。他们守着空旷的房子和静谧的乡村,盼着过年、子孙返乡。乡村和老人都在等,看岁月对谁更温柔,是躲过死亡还是躲过树木疯狂生长后的覆没,在这之后,谁能等到离乡的人归来?与自然的较量,从来最后输得都是我们。

奶奶家门前曾经有一个池塘。现在经过野蛮生长后的池塘早已面目全非,看不见一点水路。我最先的记忆里它可以洗菜、浣衣,池塘边上还有两棵杨柳照水;后来池塘慢慢地长满了菱角,除了满足孩童们的食欲还可以养鸭子;再后来水葫芦越长越多,也不再有人养鸭子了,便成了这一池花开。
池塘的变化其实反映爷爷奶奶体力劳动值的变化。因为日渐衰老,体力不足以支持额外的非生活必须劳动,只能看着池塘开始野蛮生长。而爷爷奶奶与池塘的抗争及退守,是整个乡村环境的缩影——留守老人与乡村自然环境的慢慢失衡。
母亲说现在每次回老家,好像都能听到有哀乐传来。也许是乡村过于静谧,导致哀乐传播的尤其的远。虽然不知道是在何处、又是谁魂归来处,但肯定的是乡村的守护者又减少了。这场乡村留守者与自然环境的抗衡,终究因为人类方生老病死的buff,慢慢失衡并向大自然倾斜。
有时候看着乡村小路边疯狂生长的树木,我不禁会想到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风之谷》。电影里动植物的侵略蔓延,是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因为人类是对它的有害因素,所以会被针对清除。我们的乡村是否最后也会走上这样的路——慢慢的不再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然后一切回位到野蛮后再重头来过,开始新的“人类开辟乡村”的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我不知以后是否会有其他改变,或者说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来说即使乡村失去了也没有关系。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人们,“我心安处是故乡”,也只有故乡使我心安。若故乡失去了,我们将心安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