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自学是门手艺》,前面的心理建设部分挺受启发的。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参与投资,甚至是日常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心理建设。自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思维局限很难做到,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别人帮忙做心理建设。别人有可能是我们的家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或者是老师,也可能是一本书的作者。
自学是门手艺 这本书因为涉及到编程,我曾经读到一半没有继续读下去。时隔三年多后,再次拿起它,我认认真真的读了前面关于心理建设的部分。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在接下来的几个小节里面开始认识代码,理解代码,理解一些基础的编程概念,开始抄代码。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证了自己心理变化过程。比如一开搭建环境不成功,并且怎么也找不出原因,心里明显有烦躁不安,想要放弃的念头。到后面解决这个问题时候的开心。再比如一开始抄写代码运行时候总是报错,经过多次检查最终找到原因后运行成功,内心无比喜悦。还有一些问题自己暂时没有明白就先放一边,继续往后读书,好几次在后面章节里把前面的问题解决了,这让我开始体会到前面章节讲到的“过早引用”是什么样子的了。
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群同伴也很重要。之前我遇到问题卡着就好几天,身边没有人询问,如果自己几天也摸索不出来就会容易放弃。这一次有一群伙伴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我有一次一个地方卡着好几个小时过去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去群里询问,就得到了更有经验的伙伴的回复。如此一来,我就可以继续前行,学起来会更快。另外在群里见到别的伙伴提问也有可能获得启发。可谓是一举多得。一个人或许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
2.听帆书《微积分的力量》,惊奇微积分有那么多的用途,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不自知。比如坐高铁、坐飞机、打电话、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出行、用网站……它背后有很多算法,都是来自微积分的发明。没有微积分,这些事情都无法实现。
包括我们现在抗癌、抗艾滋病所用到的医学方法,全都是用数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因为我大学没有学过微积分,所以压根就不知道微积分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是如樊登老师所说可能很多人在大学里学过微积分,却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同样是没有想到微积分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在想我的孩子以后在学习微积分时,我要怎么引导他明白微积分的实际力量?
不仅仅是微积分,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学科知识,它们都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在考试体制下为了学而学。只有极少数人以生活中的现象出发点,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研究入口,利用学校的资源,甚至是自己自学,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显然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这一点至关重要。
3.笑来老师分享了他最近阅读的一本书《Rewired》,书里面的研究数据显示:
3岁小孩的Attention Span 是1.8分钟;而青年人的Attention Span 是1.9分钟。
因为屏幕的影响,很多人每天平均会看500次手机,将自己的注意力广度降低到很低。
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下意识地回想自己最近看手机的频率,的确是很频繁。因为没有娃在身边,好像就没有了忌惮。现在看纸质书的频率也低了很多。
想要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广度,必须严格制定看手机的时间了。
其实当我一直看手机,特别是被各种及时的消息给分去注意力之后,我会感觉很疲惫,也没有成就感,甚至会自责。而当我沉浸在一段学习研究,或者是全神贯注地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全身流淌的幸福和快乐,那是一种充实、满足的感觉。
4.“如果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听完一节课,最后没有让你的概念表或者你的流程表或者关系表发生变化,那么你就没有进步,你的时间就是浪费掉的。” 最近听到老师多次提到“概念表”“流程表”和“关系表”。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这几个表的变化。
因为我每天都有学习,比如听课和阅读。那么我有没有从学习中获知一个或者多个新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捋清楚?它们有没有更多的关系?我的生活工作等有没有建立流程?
5.《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自己看重自己”这一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总结了5点供自己往后反复查阅:
1.)想要成为重要人物,必须自己承认“我确实很重要”,而且要真的这么认为,别人才会和你一样认为。
2.)我们思想的大小,决定了我们成就的大小。我们要自己看重自己,我们要克服自卑这一人类最大的弱点,千万不要廉价出卖自己。
3.)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我贬低,要先挑选出自己的各种资产,也就是你的优点。要问自己:‘我有哪些优点?’在分析自己的优点时,要尽可能多地列出来,不能太客气。
4.)专注于自己的长处。
5.)提高思考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水准和能力,从而让人更大有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