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了朋友圈功能的我,今天早上莫名的打开了我比较关注的一位老师的朋友圈,随后被其中的一篇文章深深吸引了。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阿姨,分享她一生的成长历程。这位阿姨年龄比我父母还要大五岁,但是岁月没有带走她的生命激情,她的人生依然是亮丽而轻盈的。
作者简要的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体验,文革、上山下乡、进厂当工人、结婚生女,在时代的背景下身不由己的活着。恢复高考后,她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考入了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外企职员。由于和工人丈夫没有了共同语言,便选择了结束第一段婚姻。后来她遇见了第二任丈夫---一位美国教授,这个人尊重她、欣赏她。婚后她跟随丈夫去美国定居。
到美国后,她没有依赖丈夫提供的优越生活做一个全职主妇,而是自己出去打工。意识到自己需要过硬的生存技能,40岁这一年,她重回校园,苦读两年,修完会计专科和数学本科,考上本校的统计学研究生。45岁时,她拿到了“最杰出学生奖学金”。47岁,她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49岁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后来因为生病,她意识到健康的珍贵,60岁那年毅然决定提前退休(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5岁)。她开始健身、游泳、练瑜伽,说干就干。并且不断尝试新的运动项目:冲浪、高原徒步登山、水肺潜水。
她也不断思考人生,做公益,断舍离,践行“极简主义”人生。她和丈夫或捐或卖,处理掉家中90%的东西,从大房子搬进了小公寓,但心灵的空间更宽阔了。她极积乐观的心态影响着她的家人们,和她一样满怀热情的投入生活。
她说:“人生就像航海,不确定前方有什么,正是出以的理由。”
读罢这个精彩、飞扬的人生故事,我的心潮涌动,眼泪溢出眼眶。
我离开办公座位,站在窗前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不想被同事看到。读过这位66岁阿姨的人生故事,想想自己昨晚还在为伴侣和父母牵肠挂肚,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这份过度的思虑,实在太不必要。在别人眼中,我的生活是毫无压力的,很让人羡慕。但我不是担忧伴侣工作劳累,就是操心父母没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网络知识,或者为自己能否写好我的故事下一章而阴影重重。
现在想想,我又在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家人,拿自我怀疑衡量自己。我的伴侣为什么不能有疲劳的时候呢,他有他的成长课题要面对;我的父母为什么必须按我的标准来学习呢,与其担忧,不如让他们自在做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允许自己写得很烂呢,难道要在这个问题上耗尽我的一生吗?
看到这样的人生典范,我像是看到自己活出来的样子。好奇、探索、永不止步。刹那间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中缺少了什么----纵享人生的轻松与喜悦。对于生活我总是用力过猛,虽然最近常提醒自己放松,提醒自己玩起来,可是我居然忘记了怎样自在玩耍。
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要怎样才能放松下来?要怎样才是接纳自己的力量?
生命对我总是有求必应,上午提问,下午就送来了答案。
下午难得我和Z同学都休息,本来计划骑行的,没走多远开始下雨。刚好路过一家蹦床公园,那是我们之前说过想去的地方。我们当即决定进去玩。由于是工作是,玩的人不多,我们体验了所有的项目。我最喜欢的还是普通蹦床项目。
平时我们路过儿童乐园的蹦床,我总是一脸向往,恨不得央求工作人员通融一下,放我这个成年人进去玩一会儿。Z同学看我的神情,顿时心中警铃大作,赶紧把我拖走。
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像小时候一样欢乐的弹跳。如同被触动了无忧无虑的开关,我比旁边的小朋友还兴奋。跳跃,流汗,沉睡的生命能量流动起来,喜悦伴随着能量满溢。最近我关注着荐骨能量,它是生命的活力之源。我意识到,缺乏生命动力时,是由于缺少来自荐骨的能量支持。要想充满活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运动的刺激,让荐骨能量活跃起来。就像现在,这种剧烈的弹跳,只要一小会儿,就感到身心愉悦。
我还想到肚皮舞,随着音乐的韵律舞动,激活海底轮和脐轮能量,为荐骨充电。既有艺术的美感,又有身体的能量感,带来精神与身体的双重享受。
在蹦床公园玩了两个多小时,直到Z同学说了好几次他实在跳不动了,并答应下次再陪我来玩,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外面雨过天晴,我们继续骑行上路,我感到神清气爽。
这时我感受到生命给我的回答,如何放松---像孩子一样天真的享受游戏,享受人生。放下羁绊,无拘无束的玩起来。乐于探索,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敢于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张弛有度,经得起平凡,活得出灿烂。
怎样才是接纳自己的力量?心底的声音告诉我,看到这份力量,看到就好。看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无限的创造力,把活出来的可能性显化成事实。这不正是吸引力法则的原理,相信—接收。假装自己以然拥有,就会真的拥有。我本来就是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现在就可以活成我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一项蛮挑战想象力的实践,很有趣。以前总觉得自己想象力不够丰富,总觉得自己缺乏创造力。现在就从信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吧。
玩起来,生活哪有那么多哀愁。先让身体活跃起来,心就会跟着活跃起来。信任自己,发挥想象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轻松的活着,其实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