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开始认识到知识对人的重要,开始醉心于学习。现在的人由于物质文明的累积,从小便迷失学海中,脱离现实生活,很难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对生活的意义。
孔子到了三十岁,对人事现实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现代的人大学一毕业,就出来谋生,那时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在毫无演练的情况下奔涌过来,被真正生活的浪头吓到了,打趴下了,更有甚者,出现逃避生活乃至轻生念头。再加上信息时代渠道的四通八达,各种信息夹杂着各种扰乱心智的迷惑,人接收信息容易读懂太难,此时很难不迷茫。就像郑琼的出路纪录片,三个来自不同层次的人,都在寻找自己生命的出路,却一样的迷茫不知所措,不论物质富足的袁晗寒,还是奔跑在生活马拉松上的徐佳,还是生活没得选的马百娟,谁都逃不出迷茫。不可否认,物质条件越好,教育越好,选择越多,但迷茫是一样的。物质条件越差,生活越悲惨。
孔子四十没有疑惑,人事怎么样一目了然,五十开始不蹦哒了顺天应命,知道这辈子收获就这样了,六十对于不同意见耳顺了,社会的怪现象见怪不怪了,彻底了解了人性,七十能够逍遥游从心所欲,发现即使在各种律法道德乃至自律的限制下,也有着广阔无际的天地和无限的空间,悠哉游哉顺其自然。
现代的人凭借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一旦走出迷茫,获得财富,小有成就,又容易迷失于生活中各种物欲的诱惑,一辈子下来发现不在迷茫中就在迷失中,很是可怜,不懂得逍遥自在于心,人还是要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悠哉游哉,自得其乐。
猫捉到老鼠后很逗,会把老鼠放掉,看老鼠战战兢兢,四处乱窜,然后再扑上去抓住玩,千年万年下来,猫是把老鼠读透了,所以能够悠哉游哉 自得其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的境界,对一个人十分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