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看一下孩子们演的话剧《仲夏夜之梦》,有一些感慨,这实际上是这几年来看过多次学生演话剧所共有的一点想法,今天在这跟大家各位友友探讨一下,希望大家多建议和批评。
首先就是怎么把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样经典的东西引入我们大学生的视野之中,这也必然要求其一如何再现经典,体现他的经典魅力,第二对于观众来说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有创新的点,让我们更多的学习和体现这一些。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是体现故事本身的内核,不能够为了搞笑,为了迎合大众,而把它变得浅俗,浅薄,比如我们地处四川地区,就加入了一些四川方言在里边,弄得好,能够勾起大家的兴趣,但是不能喧宾夺主,甚至搞一些很低级的段落,一些网红段子,这些声音的植入,让人感觉反而有一些完全不符合主题的一些笑点在其中,给人感觉意思不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呢,就是要求我们的台词功力,要有一定的跟上经典的那种味道,像以前英国的一些专业的演员也算是演了一辈子,那个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中国的人艺,鲁艺等都是榜样。
第三来说就是说我们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不能改,不然的话这个东西它就失去了这种味道了,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对我们来说,大学生把话剧经典的剧目搬上舞台,更多的是学习传统继承传统,而不是把创新放在第一,要旧瓶装新酒,这才有味道,如果旧瓶装的旧酒或者新瓶装的新酒,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我更希望的是,旧瓶装新酒,焕发出生机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好的效果。
去年我到河南去了趟,想听他们的豫剧(梆子戏),问了一下年轻人,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玩抖音,已经不看这些东西了,我们四川人还在看川剧的年轻人也很少很少,我到西安去,也发现牙齿都快落光的老人们,80多岁还在唱皮影戏,可是他们已经后继无人了,他们已经进入了所谓的世界非遗艺术,那么也就意味着即将断代。我当时和我的妹妹,我们两个人看了一个专场演出,看了有文戏有武戏,但是更多的觉得这真是:老将虽在,已经没有那种新的活力和生机,这也是一种真正的悲哀,非遗它实际上展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为多一些,我昨天看见电视上报道说一个地方的一种脸谱艺术即将失传。那位老师傅倒是非常有劲的在做这件事情,可是已经没有年轻人跟他在学这个东西了。
我前段时间去杭州,相对而言他们那边的黄梅戏啊,越剧啊,都还算有比较多的观众,但是受众还是不是主流,这就对我们来说提出了对于传统继承的一个问题,不能空喊口号,孩子们真的觉得他们有意思,自然会感兴趣和有味道,而这些一定要有文化的深层的沉淀,所以我有了以上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想法。
谢谢大家的关注。



网友评论